硅料价格跌破重要关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本周硅料价格全线大幅下跌,主流价格区间跌破5万元/吨。
具体来看,N型棒状硅成交价格区间为5万元~5.4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5.25万元/吨,环比下跌10.41%。P型致密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30万元~4.9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59万元/吨,环比下降5.75%。N/P棒状硅价差仅为0.54万元/吨,价差持续收窄。
此外,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70万元~4.9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75万元/吨,环比下跌8.65%。N型颗粒硅与N型棒状硅价差有所缩减,仅为0.5万元/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本周硅料价格大幅下调主要是由于供应充足,老产线仍然100%满产,而新投产的产能多数也完成了爬坡。他判断,二季度硅料开工情况会有所调整,“主要的硅料企业都是多基地生产,成本高的基地届时应该会安排一部分停车检修”。
硅料企业人士则向记者提到,本周价格大跌的背景是,今年1、2月光伏上游开工率较高,下游开工率相对低,而且下半年还有新的硅料产能投放,价格变动总体还是受供需影响。
另外,相关企业人士提到,目前硅片环节利润压力很大,反过来进一步压降上游硅料价格。“硅片环节亏损,库存积压,开工不足,采购硅料也十分有限。”他说。
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的数据显示,本周硅片价格也有调降,主要集中在210硅片上,其中,P型210硅片价格下调4.5%,N型210硅片价格下调8%。
根据硅业分会的分析,本周硅料成交量有限,但有成交企业数量有所增加。N型棒状硅有7家企业成交,P型棒状硅有5家企业成交。据统计,本月订单签至月中的企业仅有3~4家,其余企业多在交付前期订单,4月签单进度较为缓慢,且目前硅料价格变化较快,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调价改价压力。目前硅料价格已跌破企业生产成本,达到部分企业现金成本。
硅业分会认为,目前硅料价格跌幅仍不及下游预期,叠加下游开工持续下滑,产品及原料库存均处高位,推断硅片企业再度展开集中采购的可能性较弱,硅料需求短期内难以得到恢复。同时,硅料企业出于生产成本角度考量,硅粉采购策略从一月一采转为更频繁的周度采购,目前的99硅粉采购价在1.3万元/吨左右,基本到达极限价格,硅料成本难以继续压缩。
基于上述情况,硅业分会认为,硅料企业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库存运行,且在未出现规模性停产前价格无望得到修复。
关于硅料价格走势,仍有多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价格是否还有下探空间,二是价格跌破企业生产成本会持续多久。
吕锦标分析,目前硅料价格已经触及主要企业的成本;同时,成本低的并不是所有产线,一些电价高、系统效率有瓶颈、单位投资高的产线,甚至拼不过刚投产的新产能。对于出现更低价格的可能性,他认为一定会有,“但(更低价格的)一定是库存中最次的料,而且历史上奇低或奇高的价格,都对应很少量的成交”。
对于当前价格跌破成本线的情况,硅料企业人士认为,由于各种阶段性因素影响,短期会出现硅料价格跌破成本线的情况,但长期不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降价潮中,电池、硅片环节都曾出现价格跌破企业成本线的情况,不过最新的主角已换成了硅料。
就供应情况而言,吕锦标认为,目前220万吨硅料产能中,真正不具备竞争力的只有不到10万吨。“前六大企业产量占比近90%,只有这些企业停一部分成本较高的产线,整个供应才能明显下降。”他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每月硅料供应能力为19万吨,而需求在15万吨左右,多晶硅负荷降到80%就能实现供需平衡。
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硅料供应端的变化正在显现。截至本周,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共计17家,基本维持正常生产,但检修技改预期加剧,预计部分企业将提前至二季度进行检修,本月就将受到一定影响。另外,4月内蒙古部分地区电路改造,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就目前看,3月底至4月新投放产能预计在4月内无增量,4月产量预期下调至18万吨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硅料龙头先后披露了2023年业绩情况,净利润普降。以大全能源为例,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163.3亿元,净利润57.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22%和69.86%。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硅料单位销售价格为8.11万元/吨,单位成本为4.87万元/吨,而单位现金成本为4.27万元/吨。
根据大全能源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表态,公司判断2024年、2025年硅料产量将超过需求量,其中,2024年高品质N型硅料供需基本持平,2025年供略过于求。公司还表示,将全力积极应对变化及客户需求,只要价格在全成本以上就会应出尽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股上市公司2024三季报显示,A股整体的盈利情况已出现边际企稳回升。主板业绩优势继续扩大,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明显占优。科技延续分化,消费保持韧性,金融明显修复。三季报显示一些行业有着很高的配置价值。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