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未结束,机构建议逢低布局这类资产

2024年10月31日 13:4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9月末最后一周,中国资产腾空而起,但仍有大量投资者承受空仓煎熬。国庆假期期间,券商办理开户业务激增几十倍,中证登加班审核、交易所全网测试,通宵达旦。节后A股变盘,在10月8日创下历史级别天量后,由单边急涨演变成震荡与分化,很多板块回调让一部分人止住了快速进场的冲动。前期超高的热度适度回落,也有助于大家更加理性审视当前市场。

实际上,多个基本面有稳定预期的板块,由于之前的估值水平极低,大涨之后出现短期调整后,仍值得在合适时机介入。还有如自2021年的高点之后,成长风格已经连熊三年有余。但当前时移势易,成长已经悄然重新站回全市场焦点。

而成长风格的投资,一般着眼于产业整体空间和大趋势,目标是分享产业整体长期发展成果。事无巨细地研究各种技术路线、商业打法、终局利润率预估,再去比较哪家公司未来最好或最差,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相对于个股投资,分散配置的指数基金具有更加均衡的优势。大量的经验显示,“模糊的正确”远远好于“精确的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ETF产品投资或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具备ETF全产品线优势的头部公司优势显现。

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人都会逐渐与自己和解。既然过往的行情中,我们已经有过很多次 “参与了每波大行情,但赚了指数不赚钱”的教训,那么这次,不如就直接买指数吧!

当前市场处于牛市初期 第二阶段看结构

从汇总的机构观点看,当前市场处于牛市初期的观点成为主流。在牛市的第一阶段,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提高仓位。相比之下,投资者如何去选风格、选行业甚至选个股是比较次要的。

而第二阶段是让投资者去进行仓位或者整个资产结构再平衡的阶段,也就是说往往在大涨经过一定的震荡整理之后,A股陆续会逐步地转向结构性的行情,这是更普遍的一个情况。相比第一轮的快速上涨,整个市场的波动会有一定的下降,而板块之间的轮动会有提速,这个阶段是对普通投资者比较友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投资者去研究后续哪类资产、哪类风格的资产、哪个行业、哪些细分的赛道会在后续逐步走出新的一轮行情是非常重要的。

进一步从机构的共识来看,投资的关键,是站在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主线上。随着技术创新、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低利率时代的产业选择,强化本土核心技术、安全与自主可控的硬科技持续发展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不过当前科技股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包括信息技术如电子、计算、通信等,也包括新能源、医药等领域。

就其中大热的AI产业链来说,AI产业链可以按照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来划分,考虑到国内和海外发展不同步的情况,国内在AI芯片和AI应用领域具有较好的增长机遇。进一步看,科技股的估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成长性、公司基本面、市场环境、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估值差异会比较大,比如成长性好的公司往往比同类公司有更高的估值,政策支持的行业中,公司估值也往往高于其他行业公司。同时估值可以采用多种估值方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通常使用不同的估值方法,比如高成长公司适用PS估值、PEG估值等。

关注创业板及成长方向ETF

A股市场,成长风格的代表指数以创业板、科创板为主。而在此之中,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是A股范围内对沪深两市各自的成长板块(科创板、创业板)覆盖最均衡的指数。成份股为50只,囊括宁德时代、迈瑞医疗、阳光电源、中际旭创、中芯国际、汇川技术、海光信息、新易盛等头部企业,个股权重上限10%,龙头比较集中、指数弹性强(来源:同花顺,截至20240930)。

难能可贵的是,大涨过后,科创创业50指数的估值仍然处于历史中低水平(PE市盈率35倍,PB市净率4.9倍,历史45%分位)。对比海外的纳斯达克综指(PE市盈率43倍,PB市净率6.1倍,历史85%~88%分位),在估值上仍然具有显著的相对优势。(来源:同花顺,截至20240930)。

仍然看硬科技的宽基指数,比如双创龙头ETF(159603)以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为跟踪标的,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10月21日,最新规模31.5亿元,规模在跟踪统一指数的同类基金中排名前列。当然,如果更喜欢单个交易所的成长板块(比如历史更悠久的创业板),也可以看看创业板ETF(159977)、创300ETF(159836)。

就细分赛道看,芯片半导体板块似乎更胜一筹。从机构观点来看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行业景气度方面,当前半导体周期底部拐点向上,复苏持续。2024年以来全球销售额逐月同比增速均超过15%,中国逐月同比增速均超过19%。据WSTS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销售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2.5%,实现双位数增长。资金面方面,海外资金近3年大幅低配中国资产,随着政策发布,大量资金回补A股仓位,作为中国硬科技代表的半导体备受资金关注。

行情未结束,机构建议逢低布局这类资产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应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与基金合同,请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本文中提及的个股仅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非个股推荐。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