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骨科耗材龙头上市公司2024年以来业绩相比往年明显好转。一方面,集采续标价格已经企稳,有的产品中标价格甚至还所有上涨。另一方面,集采促进国产化替代加速,国产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提升明显。此外,两家龙头企业积极出海,海外市场营收大幅增长。
1月10日晚间,大博医疗(002901.SZ)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净利润3.5亿-3.9亿元,同比增长493.5%-561.33%,扣非净利润2.8亿-3.2亿元,同比增长2552.75%-2931.71%。消息出来次日,公司股价全天一字板涨停,随后四个交易日再度上涨10.7%,1月17日收盘市值为147亿元。
此前两年,大博医疗2022年和2023年营业收入变动分别下降28.09%、增长6.9%,扣非净利润分别下降85.24%、88.45%。2024年业绩相比往年已经见底好转,公司股价也从2024年8月低点至今已上涨62.8%。
大博医疗是一家以骨科耗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主营产品包括创伤类植入耗材产品、脊柱类植入耗材产品、关节类植入耗材产品等。无独有偶,威高骨科(688161.SH)作为另外一家骨科耗材上市公司,最新业绩也已经开始好转,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变动分别为-4.44%、-37.63%、0.07%,扣非净利润变动分别为-21.43%、-81.68%、37%,1月17日收盘市值97.92亿元。
两家骨科耗材龙头上市公司,2024年以来业绩双双好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迎来业绩拐点了呢?
价稳量升
2021年开始,国家启动了一系列针对骨科耗材集中采购的政策。截至目前,脊柱类和运动医学类耗材已相继完成了首轮国家集采,创伤和关节类耗材则率先进入了续标阶段。
在首轮集采后,骨科总体市场规模及利润率短期有所下降,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2022年和2023年业绩也因此有所下降。而随着集采全面落地及进入续标阶段,集采规则逐步成熟,价格已经企稳。比如,创伤类耗材续标中,各头部企业中标价较首次集采价格普遍上涨,关节续标价格相较首次集采价格降幅平均仅为6%,价格降幅逐步趋稳。
与此同时,集采推出后促进了国产替代进程加快。集采前中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国产份额较低,以进口品牌为主,各品类国内企业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同时,在集采下,头部企业能通过集采报量凭借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小企业因覆盖范围、生产能力、配送能力有限,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成本,将逐步退出市场,该部分市场也会由头部企业承接。随着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大,中国国产品牌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据统计,2023年,骨科耗材国产品牌CR3为18.2%,较2021年提升5.3个百分点;国产品牌CR5为27.9%,较2021年提升9个百分点。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集采政策带来了国产替代提速以及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机遇。也正是受益于此,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两家龙头骨科上市公司,2024年以来业绩迎来大幅好转。
以大博医疗为例来看,2023年9月创伤类耗材续标后,公司创伤板块各产品价格涨幅在20-50%之间,且市占率排名保持第一。公司在脊柱类耗材集采中市占率为7.83%(按金额计),相较集采前也有较大幅度提升。2023年9月运动医学类耗材集采中,大博医疗中标市占率约为2.4%(按需求量计),同样大幅提升。2024年5月关节续约落地,公司市占率从1.2%大幅提升至3.4%,多款产品价格均有小幅上涨。
大博医疗2024年业绩预告明确表示,随着骨科耗材集采政策陆续落地执行,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骨科业务线逐步企稳回升。对于威高骨科,东北证券发布的研报称,根据公司2024年中报数据,公司业绩拐点已现,常规脊柱业务与创伤业务稳健增长,关节业务、脊柱微创手术业务有望持续放量。
展望未来,在“价”已趋稳的情况下,“量”有望持续增长,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骨科疾病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性很高,6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群占比远高于该年龄段以下的人群占比。
老龄化对骨科影响较大,老龄化带来的骨科慢性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防治和康复需求显著增高。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国骨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将进一步增长,从而带动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
同时,目前国内骨科手术治疗渗透率,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较低,尤其关节领域是三大成熟植入物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环节,人工关节仍有较大开发空间。此外,国产骨科疾病临床上仍有许多问题未被解决,对创新产品拓展需求还很迫切,因此创新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券商认为,未来骨科植入物市场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进军海外
两家骨科龙头上市公司业绩好转,还受益于海外市场发力。
大博医疗2024年中报披露,公司境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40.52%,比整体营收增速高10多个百分点,占全部营收比例达到10.84%。威高骨科2024年三季报称,公司以区域策略为核心,通过深耕细作重点国家,拓展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内国家覆盖,实现学术交流,打造医生教育中心,以点带面,提升产品覆盖国家的数量,海外业务增长迅速,海外贸易同比增长52%。
骨科耗材龙头之所以进军海外市场,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空间广阔。从市场规模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较高的健康意识,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3708亿元。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此外,海外医疗器械市场盈利空间大。
海外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多方面因素下,海外发达国家医疗器械市场定价普遍较高。越来越多的中国骨科耗材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建立海外市场团队和拓展国际合作等策略,这些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大博医疗通过持续布局海外市场,已有多个产品海外上市,脊柱接骨板系统、椎间融合器Cage系统、椎间融合器钛网系统等产品已获得CE认证。同时,近年来,公司凭借着对标国际一线的产品质量体系、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广泛的临床教育程度以及卓越的专业管理团队,与海外客户构建了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在国际市场,公司产品已远销至澳大利亚、乌克兰、智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出口额在国内骨科行业排名前列。
威高骨科也是高度重视海外市场拓展,目前在海外产品注册取证、海外并购标的筛选、海外贸易加速推进、海外专利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2024年中报称,公司建立专业的海外市场团队,积极推动东南亚市场重点渠道建设,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通过渠道及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增加品牌曝光度,提高市场覆盖;紧密对接海外医院与国内医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围绕多种术式提供解决方案,提高中外骨科医生对公司品牌的信赖度;启动巴西、沙特、泰国等11个国家的产品注册,涉及运动医学、脊柱、创伤和人工关节等产品,为海外市场准入做好准备,为海外市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两家骨科耗材龙头中,大博医疗业绩好转,还受益于积极拓展非骨科品类。
大博医疗2024年业绩预告明确表示,报告期继续大力拓展非骨科耗材品类业务,微创外科,齿科,神经外科等产品线均实现较好增长。根据2024年中报披露,公司微创外科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36.67%;神经外科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804万元,同比增长58.42%;齿科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029万元,同比增长84.93%。
大博医疗在描述发展战略时表示,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医用高值耗材供应商,未来将继续以骨科植入性高值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主营业务,在增加人工关节、运动医学等骨科产品规模与品类的同时,拓展颅颌面外科、普外科、微创外科及齿科等医用高值耗材领域。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