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12家电子公司抢先发布业绩快报,整体业绩表现稳健。
在2024年年报业绩披露窗口期,多家电子股率先披露业绩表现。据Wind统计,截至2月15日,A股市场475家电子公司中已有12家公司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快报,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
统计数据还显示,2月5日以来,共有30家电子公司获得机构调研,其中水晶光电机构调研次数达到5次。已发布业绩快报的电子公司中,也有两家公司获得机构调研。
人工智能提振
电子股业绩稳健
据统计,12家已经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的电子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1.51亿元,相比2023年的1534.4亿元增长13.5%;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7.55亿元,约为2023年的98.39亿元的88.98%。12家公司中,2023年曾有2家出现业绩亏损,2024年仅有1家(见表1)。
表1 电子股2024年业绩快报
数据来源:Wind
上述12家电子公司中,业绩同比增速居前的是沪电股份,营业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73.28%和71.05%。同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42亿元,同比增长49.26%。据沪电股份公告,“受益于高速运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等新兴计算场景对印制电路板(下称‘PCB’)的结构性需求,依托平衡的产品布局以及深耕多年的中高阶产品与量产技术,2024年公司PCB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28.39亿元,同比增长约49.78%;同时随着公司PCB业务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公司PCB业务毛利率提升至约35.85%,同比增加约3.39个百分点。”
与沪电股份受益人工智能(AI)实现业务和利润扩张一样,SiP(系统级封装)技术全球领导厂商环旭电子2月11日在上证e互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深度求索旗下的DeepSeek能够使得更多用户低成本使用AI的解决方案,可以预计生成式AI的整个市场会比较快速的拓展到各行各业,对硬件供应商的机会会增加。“今年公司在北美CSP(云端服务业者)的某个客户的AI加速卡业务上会有比较明显的业绩成长。我们去年就开始有营收,今年预估来自于这个客户的营收增长的幅度会超过150%。”
不过,据环旭电子业绩快报披露,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06.91亿元,较2023年的607.92亿元同比下降0.17%;实现营业利润18.72亿元,较2023年的21.78亿元减少14.01%;实现归母净利润16.52亿元,较2023年的19.48亿元减少15.16%。
据环旭电子披露,在其营收构成中,云端及存储类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3.35%;汽车电子类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6.24%;医疗电子类产品营收同比减少11.21%;通讯类产品营收同比减少3.36%;消费电子类产品营收同比减少0.27%;工业类产品营收同比减少12.82%。据环旭电子主营构成来看,2023年收入有约三分之一来自通讯类产品。
截至2月15日,电子公司中归母净利润居前的是中芯国际。据公司快报,公司预计2024年度未经审计的归母净利润为36.99亿元,同比下降23.31%。据公司披露,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资金收益下降所致。
对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环旭电子预计第一季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以内,营业利润率同比下滑0.5-0.7个百分点。中芯国际的一季度指引为:销售收入环比增长6%-8%,毛利率预计在19%-21%之间。
甬矽电子业绩预告和快报保持一致
环旭电子和中芯国际获机构调研
在上述12家电子公司中,之前发布过业绩预告的公司仅甬矽电子一家。
甬矽电子在1月9日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预计2024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至37亿元,同比增加46.39%至54.76%;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在5500万元到7500万元;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000万元到-2000万元。在2023年,甬矽电子归母净利润为-9338.79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190.98万元。
据甬矽电子2月14日发布的业绩快报,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05亿元,同比增长50.76%;实现营业利润2074.52万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708.7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67.16万元,减亏1.37亿元。
甬矽电子在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中介绍,“报告期内,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得益于部分客户所处领域的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顺利及部分新产品线的产能爬坡,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在晶圆级封装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品线持续丰富,二期重点打造的“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已经形成,可以有效缩短客户从晶圆裸片到成品芯片的交付时间及更好的品质控制,持续贡献营收。另外,已形成以细分领域龙头设计公司为核心的客户群。
从机构调研来看,上述12家公司近期获得机构调研的公司是环旭电子和中芯国际。
环旭电子在2月11日接受了野村投信、西南证券、招商证券、开源证券等机构调研,在有关资本开支的提问中,公司表示:“2025年,公司在厂房部分的投资会大幅度降低,因为过去几年都有不断的投入,现在整个土地厂房的投资会告一段落,所以资本支出的结构会有调整。公司持续每年有超过30亿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整个资本支出能够控制在十几亿,公司一直保持了比较健康的现金流。”
中芯国际在2月12日机构调研中回答了有关一季度和2025年全年ASP(平均售价)走势的问题,其指出,“我们现在看到急单很多,可能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大家觉得未来国际政策可能不稳定,把下半年的部分需求做了提前拉货。二是中国市场的激励政策带动,客户因此想把库存备得高一点,可能会拿到比较多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所以我们看到第一季的情形是很好的,公司的产能利率预计也升高,8英寸增加,但同时会使得整体ASP下降一些。因为公司的产能逐季在增长,我们也和客户一起合作快速起量填产,因此一些低价位的订单和大宗商品也都要拉进来。这样会使得第一季度和全年的ASP在总体上面是下降的趋势,但幅度不大。对于2025年下半年我们也担心两件事,一件事是上半年的拉货,第二件事是下半年会有新产能开出,同业会出现更强的价格竞争。因此我们对下半年价格的走势看得不是非常清楚,但下半年的价格应该是下降的趋势。”
30家电子公司获得机构调研
2月5日以来,包括环旭电子和中芯国际在内,共有30家电子公司获得机构调研。其中,水晶光电被调研总次数达5次,裕太微-U和隆利科技达到3次,芯原股份和天山电子达到2次。从机构调研家数来看,机构调研家数阶段累计最多的是水晶光电,达151家(见表2)。
表2 2月5日-2月14日机构调研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在30家获得机构调研的电子公司中,有20家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水晶光电预计实现净利润约10亿元~11.2亿元,变动幅度为66.6%~86.59%;隆利科技预计实现净利润约1亿元~1.2亿元,变动幅度为118.94%~162.73%。
在2月14日的机构调研中,水晶光电回答了2025年具体要做的工作:“公司目前与大客户有多个项目并行开发中,进入了战略技术合作伙伴的新阶段,但是承接客户多项目并行开发的工作对公司的组织、运营、技术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2025年顺利、平稳完成转型调整是公司的第一要务。台州基地定义为对大客户的核心实践基地,非大客户的业务将整合至江西基地,越南基地即将投入使用启动公司双循环战略,临海基地作为公司主要的冷加工基地也将继续加强力量。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对公司现有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的情况下,稳定、顺利地逐步完成。企业是有发展周期的,组织转型和能力提升有利于未来扎稳基础,更好地匹配大客户战略技术合作伙伴的定位,希望大家以长期、发展的眼光看水晶。”
作为光学细分领域的龙头,水晶光电在之前的业绩预告中指出,2024年,公司以“调结构优布局,缩支出降风险,打造内生竞争力”的经营方针为指引,“通过聚焦核心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升级内部管理等举措,积极构建坚实的内在竞争力,有效应对了市场环境的复杂挑战。在产品、市场和客户结构的不断优化下,公司各业务板块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产品毛利率和净利率实现了双增长,公司业绩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构调研家数仅少于水晶光电的是洲明科技,其是多届央视春晚的服务商,也参与了2025年央视春晚多个重点节目的数字内容制作、舞台美术设计与核心技术支持,涵盖从裸眼3D、LED AI空间渲染视觉、空间计算,到虚拟现实等多项前沿技术。在2月7日的机构调研中,洲明科技就公司新近推出的AI全息陪伴助手产品做了介绍:“公司目前在京东上线的AI全息陪伴助手定价为1800元。这一定价主要基于以下因素:(1)硬件成本是主要组成部分,硬件成本包括芯片、传感器、电池等组件。(2)软件及技术成本,包括AI模型的接入调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等技术的使用,以及对话功能的开发和部署。(3)前期的开发成本如一次性的模具成本等。该产品降本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规模效应降本:增加出货量,摊薄前期开发成本,实现硬件成本的快速下降;(2)协同增长降本:随着IP数量的增加,用户规模的扩大,对云计算的需求同步增长,从而降低单位成本;(3)优化部署降本:优化平化部署,包括AI对话、角色选取等功能,提升效率。综上成本控制的空间较为明确,预计随着市场拓展和技术优化,成本有望较快降低。”
截至目前,洲明科技尚未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或快报。但据公司2024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下降33.15%。
(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