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过没?如果一天陪伴家人的时间是1小时,那一生陪伴家人的时间也不过3.3年。今天早点回家吧!再给家人一个拥抱……
2025年515爱家日,欧派家居集团以31年“爱家文化”为根基,携手著名主持人李思思和宇树机器人,围绕“家计划”和“爱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立体实践,完成了一场“修复连接”的社会实验:
从“个体层面用家居设计重新定义和重构亲密关系”,到“在企业内部用家文化培育新的精神共同体”,再到“社会层面用公益IP缝合社会裂痕”,欧派家居集团以“家文化”为锚点,通过515爱家日的系列活动,不仅串联起个体、企业、社会三重维度,而且在引发全社会情感共振的同时,为欧派践行了31个春秋的“有家有爱”注入了深层内涵。
缘起:当家文化成为时代刚需,欧派515爱家日背后的战略抉择
欧派2025年聚焦个体、企业和社会展开的一系列“爱家”立体实践背后,不仅是欧派对于“家文化”成为时代刚需的敏锐洞察,同时也折射出家居企业之间的竞争即将迎来新的价值锚点。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攀升至2024年的67%,人口流动加剧、核心家庭增多,传统家族式的情感联结被稀释。家庭关系逐渐呈现“物理邻近、心理疏离”的特征,技术工具虽便利了生活,却未能填补情感缺口。
独居家庭比例显著上升,都市人一边享受独居自由,一边陷入“下班沉默症”的孤独;技术虽然创造了24小时在线的便利,却让餐桌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剧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连接危机”——家庭成员因快节奏生活疏于陪伴,企业员工在绩效压力下失去归属,社会议题因信息过载被碎片化讨论。
这种普遍存在的“断裂感”,让“家”的概念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纽带的承载。消费者对家居产品的需求正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赋能——人们渴望通过家居环境重建亲密关系。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CSR)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维度——消费者更青睐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的品牌。
上述背景之下,欧派率先意识到:真正的竞争不在硬件参数,而在情感厚度。 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欧派2025年515爱家日以“家文化”为差异化支点,通过“产品+场景+公益”三位一体的布局,将品牌嵌入社会情绪共振链。这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家居企业应如何定义幸福”的哲学式思考。
个体家庭:技术理性下,情感共同体的重构逻辑
——从工具到伙伴:技术如何重塑家庭关系?
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与宇树机器人联袂出演的创意短片,以“人机共生”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家庭关系的微妙演变。
当冰冷的机械臂递上一杯温热的茶,当AI语音提醒家人按时休息,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家庭情感交互的参与者。这种“共生”映射出当代家庭关系的核心——成员间的精神依赖与情感共鸣,早已超越传统血缘框架。这种转变呼应了社会学中的“情感补偿理论”——在高流动社会中,技术填补了物理陪伴的缺位,成为维系亲密关系的新纽带。
在原子化生存渐成常态的今天,欧派以“家文化”为纽带,为时代提供了一种充满温度的答案:真正的幸福GDP,源自每一个被看见、被珍视、被连接的瞬间。与此同时,欧派通过智能家居场景的构建,让技术成为情感的催化剂,既回应了现代人对于便捷生活的追求,亦守护了家庭中不可替代的温情瞬间。 正如短片中那句“家,是心之所向”,欧派用产品重新定义了“家”的边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情感始终是家的灵魂。
与此同时,在AI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欧派的实践提示行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性,而是放大情感价值。唯有将技术嵌入“家”的情感框架,才能避免工具理性对生活意义的消解。
企业家庭:从物质关怀到精神归属的升维竞争
——“内卷”时代的企业责任重构
2025年515爱家日同期,欧派家居集团在广州总部举办了欧派首届“爱家喜乐会”。欧派“爱家喜乐会”以“趣味游戏+丰富美食+温馨场景+音乐演绎”为形式,将企业关怀从物质层推向精神层——员工在协作与欢笑中,完成从“职场人”到“企业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
从活动的整体设置和员工反馈来看,这场活动不仅是福利的发放,更是一场关于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创新实践。当员工在游戏中协作通关,在音乐中放声高歌,个体的疲惫与疏离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家庭”的认同感。
在“996”与“内卷”充斥的当下,欧派此举颇具启示意义:真正的员工关怀,不仅是薪资与假期,更在于创造让心灵安放的场域。正如胖东来因员工福利频上热搜,欧派亦通过爱家喜乐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企业不仅是商业体,更应是员工精神的港湾。
胖东来以“高薪+假期”闻名,而欧派选择以文化仪式凝聚人心。二者路径不同,但内核一致:企业需构建“情感共同体”,才能抵御功利主义对组织凝聚力的侵蚀。这种探索为行业应对内卷加剧提供了解题新思路——员工幸福感正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
与此同时,欧派也是在用实践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对外公益,更需向内践行。当企业将“家文化”植入内部管理,便能形成“员工幸福→产品创新→用户满意”的价值闭环,这是比广告投放更长效的品牌建设。
社会家庭:深耕“爱家计划”公益IP十一年,一场关于家庭关系的集体疗愈
——社会议题的镜像与解药
欧派率先打造“2014爱家计划”, “爱家计划”是一个关注困境家庭和家庭亚健康的非单一形式的慈善公益整合计划。其中“爱计划”关注贫困家庭,传递社会正能量. “家计划”则着重关注家庭“亚健康状态”,通过各种精神主张和活动引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爱护和陪伴,让每一个家都因爱而温暖。
过去10年,欧派聚焦“爱家计划”,每年都会有不同主题的发声与践行,成为热门社会议题的镜像与解药。
从《关机一小时》呼吁放下手机回归陪伴,到《共享爸爸》探讨父职缺失的社会痛点;从《家长菜》用味觉连接亲情,到《结婚?离婚?》叩问婚姻本质——欧派“爱家计划”的十年公益之路,始终紧扣社会家庭议题。这些作品不仅是广告,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高速发展时代下家庭关系的脆弱与韧性。它们以尖锐的洞察引发公众共鸣,又以温暖的叙事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提供价值”的传播逻辑,让欧派的“家文化”超越了品牌营销,升华为对社会责任的长期承诺。
与单纯追求曝光的公益不同,欧派的项目具有“议题长期性”与“解决方案性”。十年间,其内容从批判性反思(如《结婚?离婚?》)渐进至建设性行动(如智能家居场景),形成“破局—重构”的完整链路。这种策略使品牌跳出“蹭热点”的短期主义,成为社会议题的持续参与者。
2025年欧派爱家日期间,欧派率先在行业内提出的“家庭幸福GDP”概念,实质是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指标。这或许能推动政策与商业领域重新审视“发展”的定义——经济增长不应以家庭关系瓦解为代价。
欧派“爱家日”家的终极启示——连接即生产力
从智能家居场景中的一盏温暖夜灯,到爱家喜乐会上的一次击掌欢笑,再到公益短片中一双相牵的手,欧派的“家文化”实践如同精密织网,将个体孤独、组织冷漠、社会疏离逐一缝合。
个体家庭的情感重构、企业家庭的精神凝聚、社会家庭的议题共振,三者共同构成欧派“家文化”的立体图景。 这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适性启示: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企业角色需要从“价值提取者”进化为“连接缔造者”。当技术创新以修复人性为坐标、组织管理以精神归属为内核、商业战略以社会价值为锚点时,商业便能超越交易本质,成为文明进程的参与者。
对行业而言,欧派证明家居企业可以超越“空间设计者”的角色,成为“家庭关系设计师”;对社会而言,其公益IP提供了一种商业向善的路径——品牌不仅能贩卖商品,更能参与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当技术加速异化、竞争加剧疏离,欧派的行动犹如一剂清醒剂:真正的进步,在于让每个个体、企业、社会单元,都能在“家”的联结中找到归属与力量。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商业文明进化的下一个方向。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