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监管新政有效遏制了部分中小险企通过承诺高分红揽客的激进策略,大幅降低了行业恶性价格战风险,通过优化保险行业格局、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提升分红保险可持续经营水平,头部险企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6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向人身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下称“《意见》”),要求保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提升分红保险可持续经营水平,不得偏离账户的资产负债和投资收益实际情况,随意抬高分红水平搞“内卷式”竞争扰乱人身保险市场秩序。该政策有效遏制了部分中小险企通过承诺高分红揽客的激进策略,大幅降低了行业恶性价格战风险,通过优化行业格局,使得头部险企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随着保险行业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战略转型不断深入推进,保险板块中长期有望演绎“资负共振”逻辑实现估值修复。
一方面,分红险等收益浮动型产品持续发展,推动险企从刚性兑付向“保证 收益+分红浮动收益”模式转变,助推负债端成本改善。预计下半年预定利率将进一步下调,或触发三季度“炒停售”保费放量,行业利差损风险将进一步减轻。
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入市政策持续松绑,2025年以来险企频频举牌银行股,银行板块强势的行情以及稳定分红将有望增厚险资收益,强化险企投资端的稳健性。
建立分红水平动态管理机制
《意见》要求各保险公司审慎确定分红水平,不得搞“内卷式”竞争,要平衡好分红保险预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演示利益与红利实现率的关系,根据每个账户的资产配置特点和实际投资收益率,审慎确定各产品年度分红水平。此外,《意见》还要求不得偏离账户的资产负债和投资收益实际情况,随意抬高分红水平搞“内卷式”竞争,扰乱人身保险市场秩序。
由此可见,监管一方面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险姓保”本源,在权益市场波动加剧、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合理控制分红水平,有利于缓解行业利差损风险,增强抗周期能力;另一方面对“内卷式”分红的严格约束,使产品收益更贴合实际回报水平,实质上是对投保者长远利益的重要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强调建立健全分红水平动态管理机制,与预定利率形成双轨动态调整。根据客户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客户收益率=预定利率+浮动收益率=预定利率+(演示利率-预定利率)×70%×分红实现率,实际回报既受到预定利率基准的影响,也受到分红实现率变动的影响。2024年,监管已指引险企设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并逐季度披露预定利率研究值,以进一步推进预定利率动态调整的实施。
《意见》要求各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分红保险分红水平动态管理机制,并设定六类需充分论证分红水平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与历史业绩挂钩:要求拟分红水平对应的投资收益率,超过公司分红保险账户过去3年平均财务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的较低者;2.与资本实力挂钩:分红保险账户特别储备为负值,或当期分红实施后特别储备将为负值时;3.与监管评级挂钩:设立时间不足3年的分红保险账户,或公司监管评级为1-3级,拟分红水平超过人身保险业过去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的;以及公司监管评级为4-5级,且分红保险账户拟分红水平超过产品预定利率的;4.内部协同约束:公司产品、精算、投资、财务等资产负债管理职能部门认为需要提交审议的其他情形。
东海证券认为,双轨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有望逐步规避“高演示、低实现”的误导性营销,倒逼险企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保障分红水平的可持续性和产品的吸引力,提升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意见》在分红险监管中还创造性地引入了差异化监管原则,根据保险公司的监管评级实施有区别的分红约束措施,形成了一套精细化的监管框架。此项规定可以防止高风险公司通过“高分红噱头”继续吸收保费,避免风险进一步积累。
总之,《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分红险监管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分红约束机制,遏制行业非理性竞争,防范利差损风险累积。对保险公司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中小险企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行业整体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头部公司优势更加凸显。
分红型产品预期收益进一步压降
在保险行业大力推进分红险转型之际,人身险公司即将迎来新一轮预定利率调整。近日,同方全球人寿率先出手,将旗下两款热销分红型终身寿险——“传世尊享G款”与“F款”的预定利率从2%下调至1.5%,揭开这一轮预定利率调整的序幕。随着预定利率为1.5%的产品的逐渐上线并推开,预计大规模调降将于2025年三季度启动。
同方全球人寿近期上线多款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险产品,低于现阶段市场主流预定利率为2%的分红险产品50个基点,也低于2%的监管上限,率先开启预定利率调降进程。根据4月披露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13%进行推测,7月披露的研究值大概率进一步下调,进而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研究值与现阶段预定利率2.5%的上限相差超过25个基点的触发条件,人身险行业大规模调降预定利率预计于三季度正式启动,关注“炒停售”催化对提振保单销售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早在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为行业定下新的基调。该文件明确要求,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提交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其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相比此前标准下调了0.5个百分点。不过,仅仅半年之后,部分保险公司便主动调降负债端预定利率水平,进一步压降分红型产品的预期收益。同方全球人寿此番动作,正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真实反映。
2025年5月20日,央行公布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调10个基点,分别降至3%和3.5%。与此同时,多家主要商业银行也同步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下调0.05%,定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15%至0.25%不等。
这些政策信号迅速传导至保险市场,推动业内对分红型产品收益率调整的预期持续升温。进入6月以来,人身险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更迭潮。如多款原本设定为2.5%预定利率的储蓄型保险陆续下架停售。与此同时,各大保险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完成新产品开发与备案工作,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新常态”未雨绸缪。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普通预定利率为2.5%,已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超过25个基点,实际差值达到37个基点,按照监管规则,这已触发了预定利率下调的机制。也就是说,若7月公布的二季度研究值≤2%,则9月大概率会正式启动下调程序。
可以预见的是,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趋势下,保险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洗牌,产品设计、销售节奏乃至公司战略都在被重新定义。这场转型不仅是对险企经营能力的考验,更是整个行业向保障本源回归、向专业能力要效益的关键进程。
当前,寿险负债转型仍在推进,队伍规模下滑幅度边际减弱,产能提升成效显著,应持续关注在稳定规模下的产能爬坡,以及保障意识激活后的需求释放。从投资端来看,“国九条”明确资本市场新起点,对权益市场展望乐观,长端利率处于历史绝对低位,预定利率下调有望缓解利差损风险。
从资金面来看,非银板块长期处于显著低配状态,公募基金考核新规改革有望催生补仓需求,从而推动保险板块估值的修复。由于保险板块处历史低估值区间,板块整体配置机遇值得重视,可以关注拥有明显护城河的大型上市险企。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