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A股、港股均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7月10日上证指数更是站稳3500点。就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之际,随着半年度业绩预告披露窗口期开启,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备受市场关注。电子新材料巨头东阳光(600673.SH)正以超预期的业绩增长,验证战略转型的前瞻性。
7月10日晚间,东阳光抛出了一份令市场惊艳的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5.83亿元至6.6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57.48%~192.8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71亿元至5.51亿元,同比增幅最高超200%。
这份被投资者称为“史上最强”的半年报预告,不仅刷新了公司自身业绩纪录,更验证了其向智算中心液冷及人形机器人领域战略转型的成功路径。同日,东阳光还公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及参与关联方东阳光药向参股公司长江药业换股H股的合并换股事项的公告,在股价上行、业绩高增与资本运作的多重利好下,东阳光正以“技术+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加速竞逐未来计算革命与智能制造赛道。
传统与新兴业务双轮驱动业绩腾飞
东阳光的业绩爆发绝非偶然。
2025年上半年,东阳光传统业务板块延续强势表现。第三代制冷剂(HFCs)作为当前的主流制冷剂,行业供需结构持续改善,配额管控下供给受限,而全球市场需求攀升推动价格走高。东阳光作为国内配额头部企业,充分受益于这一趋势,为公司经营利润的显著提升提供了强力支撑。与此同时,随着数据中心与储能行业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激增,带动公司积层箔与化成箔产能产能稳步释放,规模效应渐显,成本结构进一步改善。
真正令市场瞩目的是东阳光新兴业务的表现。在智算中心液冷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已开始结果。一方面,与中际旭创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整合资源,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完整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今年上半年已实现营业收入,标志着这一前沿领域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曲线。
“东阳光的业绩预告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一位长期关注该公司的市场人士表示,“传统业务稳健增长与新兴业务突破的双重效应,使公司完成了从扭亏为盈到高速增长的华丽转身。”
液冷技术布局进入收获期,与中际旭创协同发力
具体来看,东阳光在液冷领域的前瞻布局已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英伟达新一代AI芯片GB300单卡功耗达到1.4kW,甚至Rubin版本可能激增至1.8kW,液冷技术正从“可选”变为“必选”。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12.6亿美元,同比暴增98.3%,预计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7.6%,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
在数据中心液冷领域,东阳光的布局可谓深远。早在2016年,东阳光就对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进行战略布局,申请了多项专利,并向市场推出多个牌号的电子氟化液产品。而技术实力也构成东阳光的核心竞争力,其开发的1200W芯片液冷散热案例可满足当前最高功耗芯片的散热需求,并已储备1400W冷板散热技术和国内领先的相变浸没液冷技术。
值得一提的事,在战略协同方面,东阳光与中际旭创的深度合作尤为值得关注。两家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整合资源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完整生态体系。更引人瞩目的是,中际旭创董事长通过丰禾盈晖战略入股东阳光并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为双方在数据中心温控与光通信领域的协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为巩固技术优势,东阳光于6月17日宣布以9000万元自有资金增资认购纵慧芯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2.575%。通过参股光芯片企业,公司正补全数据中心液冷散热版图,开发更高效可靠的整体解决方案。
光谷东智子公司落地,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突破开启新增长曲线
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是东阳光战略转型的另一个关键支点。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物理载体,正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的赛道。上半年,东阳光持续加速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与智元机器人、北武院等联合成立光谷东智子公司,打造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与场景验证平台。
而这一布局已初显成效。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已实现营业收入,首批订单落地,标志在传统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同时,机器人业务的开花结果为东阳光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此前,公司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未来将聚焦智能制造、康养陪护及危险作业场景,推动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
战略定力驱动长期主义,黄仁勋预言下的技术卡位
为巩固转型成果,东阳光同步推出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覆盖公司董事(不含独立董事)、监事、高管及核心骨干人员。该计划遵循公司自主决定、员工自愿参加的原则,具体参与人数、名单将由公司遴选并根据员工实际出资情况确定,旨在充分调动公司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意识,吸引和保留优秀管理人才和核心骨干员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凝聚力,激发公司的发展潜力,从而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东阳光司作为东阳光药、长江药业的参股股东将参与本次合并换股H股事项,也将有利于实现其分享东阳光药上市的潜在收益。
东阳光的转型路径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计算革命属于散热与能效极限解决者”的预言形成共振。通过液冷技术卡位AI算力基础设施,以具身智能切入智能制造生态,公司正构建从材料到系统、从硬件到服务的全链条竞争力。分析人士指出,东阳光在智算中心液冷、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多元化布局,叠加传统业务复苏,为其提供了穿越周期的成长韧性。
在AI与智能制造的浪潮中,东阳光的“长期主义”战略或将为其赢得更广阔的未来。随着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及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东阳光有望凭借技术积累与产业协同,持续受益。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