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迈富时(02556.HK)发布盈利预告称,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80万元至4100万元人民币,这标志着公司已从“高速投入期”过渡至“价值回报期”,其技术与商业路径进入良性循环。
作为国内AI智能体商业化探索的头部玩家,迈富时的盈利突破更具行业标杆意义。不仅印证了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的可行性,更以自身实践证明了“AI+SaaS”模式规模化盈利的潜力,其发展节奏与市场地位已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政策与资本共振,智能体成为新一轮“底座型”投资逻辑
7月31日召开的国常会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融合。当下,AI已不再是前沿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而是被视为生产力重构的重要工具。
在资本市场层面,这种趋势也正获得更多机构认可。相比2023年的“模型驱动”投资逻辑,当前更多资金开始青睐那些已进入“交付+运维”阶段、具备中长期客户价值转化路径的平台企业。
在AI产业进入交付落地阶段的大背景下,迈富时的盈利表现不仅具备个体意义,也具备行业样本价值。相较于以模型能力为主的早期AI项目,迈富时构建的AI-Agentforce智能体中台具备更强的系统部署能力和运营闭环特征,可为客户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成为政策鼓励与资本关注的“底座型平台”代表。
企业级AI:从“能做”到“能交付”
盈利预告显示,迈富时利润改善主要源自三个方面:2024年上市带来的一次性费用及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不再计入、AI+SaaS业务收入增长、以及公司内部AI工具的广泛应用带来的运营效率提升。但比起这些财务和运营上的调整,更深层的转折在于其业务模式正在从“模型展示”走向“系统交付”。
近年来,随着模型红利的逐渐稀释,企业客户更关注AI系统在复杂组织结构中的交付能力。迈富时构建的AI-Agentforce中台正是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它不仅提供模型调用能力,还打通了从智能体生成、部署、评估到运维的完整流程,成为客户构建“可运营AI系统”的基础设施。
在2025年上半年,迈富时在金融、零售、政务、制造等重要领域实现了多轮次智能体部署,随着中台能力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中进一步深化,带动了系统使用频率和客户粘性增长。这一交付与运营闭环的逐步建立,成为其盈利能力改善的重要基础。
从“讲故事”到“看利润”,资本逻辑正在重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AI领域普遍存在估值与收入能力脱节的情况,尤其是以模型能力为核心的创业项目,缺乏可规模化落地的路径。而以迈富时为代表的平台型公司,正在凭借实际收入与运营利润,赢得资本市场的关注。
今年以来,多家机构在报告中将其对标为“具备平台能力的AI基础设施型公司”,认为公司已具备估值体系向平台型科技企业切换的基本面基础。他们指出,作为少数同时具备“中台化+场景落地”双重能力的代表企业,迈富时将在多个高价值行业中实现智能体系统的规模化复制,从而带动业绩进入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
在二级市场表现上,迈富时自今年6月以来累计涨幅近50%,跑赢港股科技/AI板块。股价上涨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其“技术-产品-收入-利润”链条完成度的高度认可,也为迈富时的资本市场表现提供了中长期支撑。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