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资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有望实现近20%的平均增速

2025年08月22日 17:23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文丨林俊杰 编辑丨吴海珊

2025年,友邦、保诚和中资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NBV)有望以平均15%或以上的增速继续扩张。由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友邦和保诚的NBV可能增长约10%-15%;中资寿险公司的NBV有望实现近20%的平均增速,主要得益于利润率的提高。

根据彭博行业研究的计算,香港寿险公司今年的新单年化保费或将较2019年的疫情前水平高出33%,超出市场对友邦保险及保诚香港业务的普遍预期隐含增速(20%)。2023年年初以来,已有至少20万移民涌入香港,不论其转化为客户,还是加入代理人销售队伍,均有望对销售起到助推作用。如果香港本地股市进一步回暖,叠加香港银行同业拆息(Hibor)下行刺激保费融资活动回升,财富效应有望进一步推升销售。由于中国内地游客以及来自香港以外地区的高净值客户青睐香港保单相对高的收益潜力,面向这些客户群体的销售预计将保持强劲。这一点在港股通的强劲资金流入上得到体现。指数型万能寿险(IUL)的发展或将吸引财富管理需求。

汇丰、中银人寿、富卫、恒生扩大优势

得益于趸缴保单业务的蓬勃发展、强大的银行渠道以及对保险经纪引入潜在客户资源的有效挖掘,汇丰、中银人寿、富卫与恒生银行的新单年化保费市场份额有望在今年进一步提升。指数型万能寿险产品普及率的上升,也有望成为今年晚些时候销售增长的催化剂,尤其是对于拥有强大经纪渠道的险企而言。

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企稳(将推升对终身保障产品的需求),银行系险企由于更容易接触储户和购房者,在吸引本地资金流方面可能仍具有优势。友邦和保诚可能会在销量和利润率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仍将健康及保障产品作为推高利润率的重点。这两家险企还擅长开拓优质大众市场业务,满足客户的退休和财富规划需求。

银行与经纪渠道展现财富管理实力

银行庞大的客户基数及高净值客户将继续为香港寿险公司带来利好。这一点在汇丰2025年第一季度趸缴保单2030万港元(约260万美元)的平均保费上可见一斑,富卫则以440万港元紧随其后,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第一季度,银行渠道占据最大年化保费份额,为总额的47%,其中汇丰、中银人寿与中国人寿合计占到银行渠道年化保费的75%。经纪渠道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6%增加到28%,助力宏利、永明及富卫实现规模扩张。

代理人渠道在新单年化保费总额中的占比为22%,这得益于对本地居民的销售韧性,受储蓄需求及涌入香港求职的内地人才带动。这一趋势将继续为友邦、保诚、安盛和宏利带来支撑——这四家险企占据了代理人渠道新单年化保费的72%。

人民币回升或带来一定的利好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给中银人寿、汇丰和恒生保险等香港保险公司的销售带来利好,因为其可以向计划在大湾区工作、生活和退休的本地居民推销人民币产品。截至7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已回升1.65%。现在断言人民币汇率触底还为时过早,但如果贸易紧张局势缓解以及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出台,人民币汇率将出现反弹,一些储户可能会选择换汇,从而推动香港本地客户寻求配置人民币保单。人民币汇率回升还可能有助于增强想要购买美元保单的内地客户的购买力。

人民币计价年化保费在2025年第一季度下降13%,而上年同期则增长5%。第一季度,人民币保单在所有货币保单中的占比为2.5%,远低于美元保单(占80%)和港元保单(占16%)。

(作者系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享,不作买卖推荐。)

责任编辑:w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