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前三季度营收180.90亿元:以创新与储备锻造周期韧性

2025年11月06日 11:18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10月30日晚间,洋河股份(002304.SZ)正式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0.9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75亿元。

面对白酒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与消费理性的回归,洋河股份正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增强自身韧性。其策略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产品创新捕捉确定性增长,通过场景化的品牌运营直接触达目标客群,并依托其雄厚的产能与老酒储备这一最大战略资产,为公司长期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以创新为引擎:产品与渠道协同驱动企业精益增长

面对行业“量价齐升”时代的终结,洋河股份将2025年的经营主线明确为“去库存、提势能、稳价盘”。通过一系列促进终端销售的举措,公司推动市场库存实现两位数下降。而且截至三季度末,合同负债规模上升至64.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渠道信心持续回暖。有行业分析师认为,这一“先挤泡沫、再蓄动能”的实践,正体现洋河“破局—筑基—实现突围”的清晰发展逻辑。

具体到产品层面,据了解洋河股份在2025年春糖季期间推出的第七代海之蓝与高线光瓶酒表现十分亮眼。前者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基酒从“三年陈”到“3年+5年”组合的升级;后者以59元定价搭配真实年份认证,成为光瓶酒市场中罕见的“现象级爆款”,线上48小时预售突破万瓶,线下在江苏多地出现“一酒难求”局面,部分终端甚至实施限购。

在夯实大众价格带的同时,洋河股份持续推进产品多元化与场景细分。面向年轻群体推出低度微分子酒“乐享自在”;布局文创与跨界领域,推出“蛇来运转”生肖酒、梦之蓝航天联名系列等,以现代语言诠释品牌文化,拓展消费场景。

在渠道运营方面,洋河股份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战略落地。公司依托数据智能分析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有效为渠道“减负增效”;同时坚持“深耕大本营、深度全国化”双轨并行,在江苏省内重点夯实宿迁大本营,巩固苏中传统规模市场。此外,洋河股份还通过固化动销利润、共享规模利润与强化经营赋能三大举措,系统提升渠道伙伴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系列举措已初步显现成效。据国金证券分析,目前梦之蓝M3等产品价盘已逐步回升,渠道价值链持续优化,盈利预期稳步修复。同时,管理层调整顺利落地,销售团队面貌焕新,进一步改善了厂商关系,目前渠道库存逐步恢复至良性水平。因此国金证券等机构对洋河股份给予了“买入”评级。

厚植品牌底蕴,布局产品矩阵,铸就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在当前白酒消费新市场格局下,产品与渠道创新为企业注入增长动能,而深厚的品牌底蕴与科学的产品矩阵,则构筑起抵御行业波动的宽阔护城河。洋河股份的实践恰是这一路径的印证,其历久弥新的品牌资产,形成了坚实的消费信任基础。而覆盖全域价格带的产品布局,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多元需求,持续强化抗风险能力与发展韧性。

洋河股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通过“以味定型”的品质创新,成功构建起的差异化品牌优势。公司突破传统香型分类框架,强调味的价值,突出酒体绵柔感,成功开创了“绵柔型白酒”新风格,精准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口感偏好。围绕这一理念,洋河股份构建起完整的绵柔白酒生产工艺与体系,已成为行业在该领域的引领者。其中,海之蓝作为白酒行业唯一百亿级大众价格带单品,正是绵柔价值与高性价比完美结合的体现。

在价格带布局上,洋河股份形成了清晰的四级产品架构。其中高端以梦之蓝手工班和梦九为代表,次高端以梦之蓝M6+和梦之蓝水晶版为主力,中端依托天之蓝与海之蓝占据市场,中低端则以洋河大曲和双沟大曲夯实基础。这种全价格覆盖、定位清晰的产品矩阵,使洋河股份能够有效适应消费分级趋势,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支撑这一产品体系的是洋河股份深厚的产能与储能根基。公司在江苏、贵州、西藏、湖北等地建成总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的酿酒产业园,拥有7万口名优窖池,其中包括2000多口老窖池,这一规模被认证为“最大规模的白酒窖池群”。这些“活文物”般的窖池,助力洋河股份实现年产原酒超16万吨的产能。

更为关键的是其庞大的储酒能力。洋河股份拥有100万吨储酒规模与70万吨老酒库存,构成了公司推动产品价值进阶的坚实根基,并赋予其穿越行业周期的从容底气。老酒所蕴含的、由时间铸就的稀缺性无可替代,而巨大的储能规模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缓冲系统,使洋河股份得以灵活调配资源,无论市场如何起伏,都能确保持续、稳定的高品质年份酒供给,从而为其长远的健康发展锚定了稳固基石。

从应对当前消费趋势的产品与渠道创新,到支撑长远发展的产能与储能根基,洋河股份正系统性地构建其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短期业绩固然承压,但公司凭借其清晰的战略布局与深厚的实业根基,展现出在复杂市场中保持定力并伺机实现长期价值回归的强大潜力。

责任编辑:qd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