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是共识,产业政策和产业进度及催化轮番来,海外大厂业绩驱动和映射及国产替代交替,这就叫主线,算力是伴随2月6日市场情绪拐点共振起来的,这个模式用双重动量榜跟大家展示过。不过市场发酵的也比较充分了,增量逻辑更需要增量资金来支撑了。
算力依赖于存力,存力的HBM是AI芯片产能瓶颈,而HBM的产能又依赖于先进封装,即使A股没有什么直接受益的标的,但逻辑是通顺的,总不能一直锚定在几个服务器和光模块上吧,算力、存力、运力和封力都会分一杯羹。HBM和先进封装,这轮没出情绪标杆,存储周期和AI算力的共振是早晚还要来的。服务器,国产线和北美线不分伯仲,但国产华为线的那只跑出了高标,这个当时在《边学边做》按中军规划的。不过需要留意的是,每次服务器炒到液冷,基本上也算阶段尾声了。
光模块这波其实主要是炒的硅光,硅光方案相较传统分立器件方案有三个优势,硅光是CPO光引擎的最佳产品形态。作为A股最偏好的算力分支,CPO不倒算力也难结束。弹性大的,体现在了并购预期的标的上。
其实未来AI算力需求端,推理是大于训练的。推理部分体现在端侧,包括AI手机和AI PC。今年几乎所有的终端品牌商都在加大AI终端的推进,通过增加AI功能,推动换机需求。拿微软Copilot的需求看,有70%以上的用户对办公AI助手已经形成粘度了,这预示着端侧伴随大模型的部署和AI功能嵌入和迭代,AI手机和AI PC在今年元年之后,渗透率加速提升是可期的。还有,本地部署更安全,云端+终端的推理协同成本更低,推理算力未来趋势会向终端下沉。从当前看,三星AI手机刷新了最快突破100万销量记录,不能说AI手机没多大需求。算力——大模型———应用和终端的商业闭环形成之后,那还有好戏看。历史上,每次消电新品都会炒,都容易出牛股。具体详见今天《直播视频》。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