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增配中国了

2024年04月29日 17:4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杰伊·佩洛斯基

编辑丨李健

美国消费和中国的政策推动,都有机会,多元化会让波动性更小,而收益更确定。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期题目为“tepid twenties”(温和的二十年)的展望,对增长前景、关税、去全球化以及衰退进行了预判。其中提到对中国的估计,认为中国未来五年占全球增长的21%,是美国(12%)的近两倍。 

是时候增配中国了

2024年-2029年

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最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中国正在努力搭建自己的科技矩阵。我们认为,这将为中国科技公司创造巨大机遇。例如,苹果公司成为了输家,其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年出货量下降了30%以上,华为和小米的市占率正在大幅上升。因此,蒂姆·库克(Tim Cook)将前往印度和印尼,想办法拓展市场,来应对市场份额和股价的下跌。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中国在未来5年可能占全球增长的21%,超过七国集团的总和,几乎是美国12%的两倍。 

因此,作为全球宏观投资者,我认为是时候投资中国了。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根据Krane的数据,中国的增长率为两位数,人口几乎是美国的4倍,经济增长率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中国第一季度GDP年同比增长率为5.3%)。 

分析机构Trivium指出:“中国的软件和IT行业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3.7%,高于上一季度的11.2%。如果再加上中国科技股的估值比美国科技股低约40%-50%,而且它们也和美国科技公司一样,是大笔回购的‘现金机器’,故事就更精彩了(过去三周,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都宣布了重大股票回购计划)。”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互联网ETF(KWEB)的涨幅超过了SPDR基金(道富环球管理基金),尽管上周KWEB跌破了200日均线,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调整(见图1)。 

是时候增配中国了

最近,台积电等半导体公司的股价大幅回调,但我们对全球AI公司仍有信心,AI会在未来数年内推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但短期而言,很多公司仍在发展初期,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还为时尚早。 

大宗商品和股票

是经济复苏早周期的获利重点

 

最近,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引发了很多关注,我们认为,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从价格走势看,布伦特原油从两三周前的高点仅下跌5%,说明市场普遍认为这件事的影响并不算严重。 

但这件事为讨论大宗商品板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持有很多商品品种,包括能源、黄金、铀和最近大涨的铜。我们之间持有农产品,但在发现这是一个错误之后就退出了。 

市场中还有人担忧,我们会重新遇到20世纪70年代通胀时期的风险,但我们认为不会,如今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中东还有数百万桶的石油产能,而且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更快地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 

美国银行日前公布了一份表格,展示了过去50年里各类资产的回报率。在“迪斯科时代”,黄金是表现最好的资产;其次是股票。原因在于贵金属是通货膨胀的对冲工具,而股票则是现代通货膨胀的对冲工具。 

我们也对20世纪90年代各类资产的表现很有兴趣,因为我们认为,2023年-2027年期间的表现将会与美国1995年-1999年期间的表现类似。在90年代后半期,表现最好的资产是科技股,然后是一般股票和大宗商品。 

这种配置与我们的全球多元资产(GMA)模型的配置一致,即大量持有股票,并持有大宗商品和固收资产。 

我们注意到,在当前的风险资产下跌中,大宗商品领域一直是抵御美国通胀和中东冲突担忧的坚实对冲工具,因为铜、黄金和农产品在过去一个月都上涨了10%以上。大宗商品指数(GSG)上涨2%,而全球可持续影响指数(ACWI)则下跌了2.5%,领跌的是美国科技股,半导体股又领跌4%,其中SMH下跌4%。美国债券综合指数(AGG)在长期美国债券(UST)的带动下也下跌了2%,20+年期美国国债ETF(TLT)本月下跌了5%,去年同期下跌了10%,过去一年下跌了15%。 

20+年期美国国债ETF(TLT)的表现证明,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复苏的早周期,全球降息周期(非美联储主导)、充裕的全球流动性、稳健的盈利增长和股票回购周期,支撑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见图2)。 

是时候增配中国了

因此我们认为,每个国际投资者都需要参与美国、中国和欧洲这三大经济体的投资,因为它们都有强劲的增长潜力。目前,全球投资者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到了美国上,美国一直是正确的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今后还会是正确的选择吗? 

我们认为,美元仍会扮演重要角色,美国消费和中国的政策推动,都有机会,多元化会让波动性更小,而收益更确定。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周期的数字货币(BTE)将为风险资产带来真正的机遇,健康的回调是增加仓位的机会。 

(作者系美国TPW咨询公司首席投资官。本文已刊发于4月27日《证券市场周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zhaobaifeng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