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资产分类新规明确了所有商业银行均应对表内外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进行风险分类,鉴于前期政策要求已较为充分,综合来看,此次分类范围扩展对上市银行影响有限。
2023年7月1日,《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在此之前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主要依据2007年原银监会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下称“《指引》”),我们可以从2024年上市银行执行《办法》后首次发布年报的数据,分析银行资产风险分类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此次《办法》明确了所有商业银行均应对表内外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进行风险分类,鉴于前期政策要求已充分,综合来看,此次分类范围扩展对上市银行影响有限。
纳入不良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展
《办法》明确了已减值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的最低标准。过去商业银行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进行风险分类,《指引》中对不良的定义与《办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指引》中次级类的定义包括“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包括“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包括“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该定义较为模糊且无量化标准;而《办法》中明确次级类包括“已经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可疑类包括“已发生显著信用减值(预期信用损失超过50%)”,损失类包括“收回极少部分或损失全部(预期信用损失超过90%)”,其中已发生信用减值定义来自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同时设定量化标准,使会计准则与监管标准趋于统一,完善了对不良资产的认定。
《办法》对已逾期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最低要求与原《指引》一致,即逾期后至少归为关注类,同时明确了逾期天数与不良分类的关系,逾期天数与风险分类等级的关系更清晰,即金融资产逾期超过90天、270天、360天至少分别归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类。
自2017年起,部分地区监管部门已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另一方面,2018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要求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比例达100%的银行方可执行120%拨备覆盖率和1.5%拨贷比的最低监管要求。原银保监会在 2020年工作会议中提到“2019年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已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上市银行90天以上逾期/不良亦均小于100%。
《办法》实施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不良认定趋严。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越小, 意味着非90天以上逾期纳入不良的比率越多,即风险分类更加严格,不良的认定标准更高。《办法》执行后,截至2023年年末,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该指标较2023年中期略有下降,但绝对水平仍处高位,未来加强不良认定或有较大空间;国有大行在各类银行中维持最高的不良认定标准,且边际变化平稳;相比之下,农商行不良认定边际略减弱。
此外,《办法》将因财务困难进行合同调整及对现有债务再融资(包括借新还旧、新增债务融资)的金融资产均认定为重组资产,强调即使合同赋予债务人自主改变条款或再融资的权利,债务人因财务困难行使该权利的也属于重组资产。部分银行因口径变化,年末重组贷款增长较快。
《办法》明确债务重组后应至少归为关注类,开源证券分析认为,重组贷款的对关注率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原《指引》对重组贷款分类最低要求是次级,故受分类规则影响部分重组贷款或由不良调整至关注;第二,《办法》拓宽了重组贷款认定口径,部分银行重组贷款规模增长计入关注但与原口径不可比;第三,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于 2023年下半年到期,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延期亦停止,相关业务到期纳入重组贷款口径,对关注率形成一次性冲击。
数据显示,部分城、农商行年末关注率上升明显。截至2023年年末,全部上市银行关注率为1.72%,较2023年中期上升5BP,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关注率上升幅度明显,分别上升13BP和21BP至1.47%和1.59%。
房地产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溯源各类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可知,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整体偏高,股份制银信用卡风险压力较大,城商行、农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隐含风险。
2024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25%,环比下降1BP; 不良额环比增长3.6%,规模增长稀释不良率分母。2022年一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一季度不良额环比增长为常态,或源于银行放缓不良资产处置节奏,腾出下半年集中处置空间。
分类型看,一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29%和1.22%,环比分别下降1BP和2BP,不良率仍处高位但边际改善;城商行不良率1.05%持续处于低位;农商行不良率1.09%略高于城商行,但江浙区域农商行资产质量优异,不良率整体位于1%以下。
截至2023年年末,上市银行逾期率较2023年中期上升3BP至1.29%,其中,农商行较 2023年中期上升15BP,逾期率上行明显。一方面,农商行专营小微及个体工商户,2023年下半年起部分客户面临阶段性经营压力,反映在农商行报表上体现为90天以内逾期贷款增速上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亦对逾期率形成一次性冲击。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整体偏高,其余类型银行对公不良率分化,国有大行对公不良压力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截至2023年年末,邮储银行以外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均处于高位,中国银行对公不良率为1.48%,交通银行为1.65%, 其余均超1.8%。在其他类型银行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对公不良率均低于1%,亦有部分区域银行不良率超2%,主要受客户结构及区域经营策略差异的影响。
截至2023年年末,国有四大行房地产不良率均位于5%以上,不良率均值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此外,部分股份制银行不良率高位略有上升;城商行、农商中亦有部分银行不良率超6%。整体来看,房地产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资产质量边际难言改善。
部分银行房地产不良额、不良率双降,或源于前期风险的充分暴露及对房地产不良贷款的积极处置。国有四大行房地产资产质量边际变化差异源于项目风险暴露的节奏不同;而其余银行差异源于客户、项目及区域的不同。对于房地产贷款投向区域经济增长好、现金流充裕房企的银行,未来房地产资产质量仍有改善空间。
相比之下,国有大行零售不良压力相对较小。截至2023年年末,国有大行零售不良率仍处低位,邮储银行以外国有大行均位于1%以下,不良率虽边际上升但承压相对有限;股份制银行零售不良率持续处于高位,招商银行以外股份制银行零售不良率均超1.2%且较2023年中期上行,多家银行边际上升幅度超10BP;由于城商行、农商行披露数据有限,整体看江浙区域银行零售不良率较低且有边际改善迹象。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款总量及占比均高,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银行以外国有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均低于2%,且较2023年中期边际改善;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整体偏高,招商银行以外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均高于2.4%,边际亦承压。一方面,个人客户还款能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规模持续下降,若上述状态延续,则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资产质量下半年仍存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城商行、农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隐含风险。个人经营贷款面临违规套用置换存量按揭,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经营贷期限短(通常在1-3年),利率低(可降至3%以下),客户置换按揭的动机较高。但在房价下行时,抵押物价值下降形成续贷缺口,较短续贷周期下客户现金流压力上升。在披露数据的银行中,城商行、农商行经营贷整体不良水平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此外,2020年和2021年投放的经营贷将逐渐到期,部分银行当时投放经营贷规模较大,若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则存风险隐患。
总体来看,按揭不良率低且平稳,风险可控。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按揭不良率整体位于0.5%左右,边际变化平稳;部分城商行、农商行所经营区域房价下降幅度较大,催生客户断贷动机,反映在报表上这些银行按揭不良率偏高(超1%),且不良率较2023年中期边际上升。按揭不良率整体仍处低位且稳定,同时按揭贷款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出表,积极处置下按揭贷款风险整体可控,仍属于银行优质资产。
(作者为资深投资人士)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股上市公司2024三季报显示,A股整体的盈利情况已出现边际企稳回升。主板业绩优势继续扩大,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明显占优。科技延续分化,消费保持韧性,金融明显修复。三季报显示一些行业有着很高的配置价值。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