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存款对资金面主要是节奏层面的影响,通常呈现季初月财政净回笼资金、季末月净投放资金的规律。在年度层面上,央行能够有效平滑财政存款的周期性波动。
财政存款对银行间资金面的影响机制,核心在于国库资金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动态再分配。当财政存款增加时,意味着企业及居民部门资金通过缴税、政府债券认购等渠道上收至央行国库,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规模收缩,减少银行间可用资金,推高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反之,财政支出发力、财政存款减少时,国库资金回流商业银行体系,超储回升并释放流动性,资金利率随之回落。
央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节银行超储规模,对冲财政存款波动对资金面的影响。全年来看,央行流动性投放是影响资金面的主导因素,尤其是2023年以来,对银行超储的贡献占比均在50%以上,而财政存款的贡献占比很低,即年度层面上,央行能够有效平滑财政存款的周期性波动。
但从月度数据来看,部分月份财政存款因素对资金面的影响突出,例如2024年财政存款月度贡献占比均值为34%,体现财政存款对资金面具有节奏性影响。
财政存款的月度规律性
财政存款账户(本文指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财政存款科目)余额具有明显的月度规律性,季初月通常为财政资金流入大月,对应财政存款规模上升,季末月则为财政支出大月,对应财政存款规模下降。主因是财政收入的大头税收收入多集中于季初月,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则多集中在季末月。
(一)财政收入
一是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其中税收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占比约为80%,月度税收金额多在0.8万亿-1.8万亿元区间。多数企业选择在季初月申报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主要税种,仅有少数企业按月或按年申报,因此季初月缴税金额通常较大。同时,每年1-5月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期,因为企业需要时间整理全年财务报表和纳税调整数据,且考虑到推迟汇算清缴可以减少资金占用,企业通常偏好在4-5月进行汇算清缴,加之每年3-6月为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期,所以5月、6月的税收金额也较大。因此,每年税收大月为1月、3月、4月、5月、6月、7月、10月,单月缴税规模约在1.5万亿元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4月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大幅改进,首次允许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及制造业等六大行业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受此影响2022年4月、5月税收收入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但目前存量留底税额基本退完,后续仅涉及增量退税,且每月均可申请增量处理,留抵退税后续不会对税收收入产生明显的季节性扰动。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每年总金额约7万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比约75%。企业拍得土地后通常需要在30-60个工作日付清土地出让金,但部分情况也可在首付50%的基础上,尾款分期付款1-2年,因此土地出让金收入没有明显的月度规律性。但因土地出让通常下半年较多,政府性基金收入下半年月度收入通常高于上半年,且每年12月收入明显跳升。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落,企业拿地意愿下降,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也逐渐减少。
三是国有企业和机构的利润上缴收入,例如财政第三本账中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收入项主要来自非金融国企的利润上缴,但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小。此外,金融机构也会进行利润上缴。例如2022年3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结存利润主要来自2020-2021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但总体来看,利润上缴收入占比较小,且每年数字波动较大。
四是政府债券发行收入。财政预算赤字、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缺口通常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具体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政府债发行的月度规律不明显,从往年来看二、三季度发行规模通常较高。
(二)财政支出
由于财政项目进度通常按季度划分,使得季末成为其关键支付节点。加之部分财政支出按季清算,以及为满足财政预算执行率的考核,财政支出呈现明显的“季末月为支出大月,12月支出规模最大”季节性特征。
财政资金流动月内规律性
一般每月15日为缴税申报截止日,遇节假日相应推迟。企业出于减少资金占用和避免滞纳金的考虑,通常选择在截止日前1-2天完成缴税操作,形成集中走款高峰。缴税后税金从企业账户划出,短暂进入银行的“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再划缴到国库,理论上应在缴款当日或次日完成,但实际操作中,因不同银行的清算效率差异、跨行转账流程复杂度以及国库系统对账时间,资金完全脱离银行体系可能需要2-3个工作日。
月中缴税将银行间流动性收回至国库,对资金面起到收敛作用。但央行通常会同时进行流动性投放,对冲缴税因素影响,加之金融机构提前通过拆借7天资金覆盖税期需求,释放部分税期压力,实际观察中税期扰动时间通常为缴税截止日及后两个工作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随着税收收入增速放缓,加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明显增加,税收因素对银行间资金利率的影响有所降低。
目前财政支出公开数据仅有月度频率,但通过推测可以判断财政支出大多集中在月末。一是早年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会提及“月末财政支出力度较大”。二是从财政存款和央行投放资金的变化关系推测,当财政存款增加时,意味着财政从银行间市场抽取现金流,为对冲其影响,央行应当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反之亦然,即财政存款增加值与央行净投放资金的方向应当相同。
受监管因素影响,月末银行通常减少资金融出力度,资金面相对较紧,因而月末财政投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次月初,月初资金利率通常下行。但在财政投放大月,大量财政资金供给缓解资金跨月压力,资金利率会出现在月末提前下行的情况。
综上,财政存款对资金面主要是节奏层面的影响,通常呈现季初月财政净回笼资金、季末月净投放资金的规律。具体到月内,月中缴税因素占主导地位,虽然近些年税收相对日均资金逆回购成交占比下降,但大量税收走款仍然对资金面有一定压力。月末通常为财政投放高峰期,但受资金跨月影响,其宽松效果通常在次月初体现,但在部分财政支出大月月末资金也会因为大额财政支出而转松。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业务副经理,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