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竞技活动陆续开展,引发了全球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本周,机器人概念全面上涨,PEEK材料大涨21.92%,为周内整体表现最强的板块,宇树机器人概念同期也上涨了10.63%,领涨A股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是时代的资产,就像马车到汽车、蒸汽机到内燃机、计算机到笔记本、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现在AI和机器人,未来肯定会超越所有人的预期。
机器人股价持续表现
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20多只队伍参赛,涉及不同坡度、14个转弯和多种地面;4月24日-4月26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行,比赛项目包括足球、篮球、舞蹈、格斗等,进行全方位技术展示;5月-6月,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将在杭州举行,由宇树科技主办,全程直播,采用类传统格斗赛制。
二级市场中,一系列事件的催化也让机器人板块大放异彩 ,丝杠、PEEK材料、人形机器人等概念相继领涨。个股中,周五,夏厦精密、南方路机、中坚科技等公司录得涨停;周内,肇民科技、中欣氟材、新瀚新材、浙江荣泰等公司均累计上涨超过30%(见表1)。
《趋势大时代》主讲人彭祖表示,赛道投资需要有一定的认知,举个简单的例子,1894年7月,为了推广 "无马车" 概念,法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汽车竞赛" ,结果是30%车辆因机械故障退赛。评论称"汽车永远无法取代马车",巴黎市民嘲笑参赛者为"疯狂的发明家"。
“机器人是时代的资产,新技术在落地时往往是稚嫩的,就像马车到汽车、蒸汽机到内燃机、计算机到笔记本、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现在AI和机器人,未来肯定会超越所有人的预期。 当然,早期的投资波动很大,产业链变化也很大,投资者还需要结合最新的产业趋势和技术去跟踪。 ”彭祖如是说。
细分领域的投资逻辑
手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演进的结果,是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渠道,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直接渠道。人形机器人作为仿人的产品,终极目标是做到替人与仿人,因此灵巧手理应是人形机器人末端执行的最优选择。人形机器人通过灵巧手能够使用人类设计的工具,以人的形态感知世界,更好地融入应用场景。马斯克曾坦言,灵巧手的研发难度和工程量可能占到整机开发的一半。这一言论无疑凸显了灵巧手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地位。而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灵巧手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量需求。
根据特斯拉的公开信息,GEN3灵巧手相比于GEN2的主要变化在于: (1)手部增加了自由度,从11提升到22个;(2)驱动器装载在了手腕部位。若远指关节和近指关节耦合,则需要17个主动自由度,若不耦合则最多需要22个主动自由度;每个主动自由度对应所需微型丝杠为1个。
在百万台机器人时代,对应千万个丝杠的需求,而未来随着机器人销量的增加,丝杠的市场空间也将被持续打开。
PEEK(聚醚醚酮)是PEKK(聚芳醚酮)的主要品种,分子链中含有大量苯环,具有极其优异的理化性质、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在“以塑代钢”、“轻量化”的大背景下,新型高性能聚合物PEEK凭借优异的性能,在中高端应用领域逐渐取代金属,而人形机器人预计将成为其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之一,可用于齿轮、轴承、骨架等材料,国内已有企业在谐波减速器产品上使用PEEK复合材料。
电子皮肤是一种柔性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环境和完成任务的基础。具备温度感知:检测冷热变化;法向力感知:感知垂直压力,判断接触、抓握力度与物体硬度等;剪切力感知:识别滑动或摩擦力,助力稳定性判断、纹理识别与方向判断等操作。电子皮肤市场增长速度快,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有机会从指尖拓展至全手、脚和关节,空间广阔。目前海外公司占据主要市场,但国产化率有提升趋势,参与者中巨头与初创公司兼有,国内公司正在积极布局。
部分公司业绩已释放
目前,上市A股2025年一季报披露期逐渐进入倒计时,机器人概念股中也已有多家完成了一季报的披露工作,且不乏公司业绩增势不俗。
如芯动联科,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硅基MEMS惯性传感器的研发、测试与销售,可用于无人系统、机器人等领域。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89.2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91.77%,同时,归母净利润强势扭亏,报告期实现了4436.77万元的盈利额。公司表示,凭借产品性能领先,自主研发等优势,获得了不同领域客户的认可,由此实现了业绩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且按计划在一季度顺利实现交付,使得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再比如思特威,作为机器视觉领域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公司的机器视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显著的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包括以智能制造、智能筛检和智能物流读码等为代表的工业制造及物流领域,以及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和AR/VR等为代表的新兴应用领域,并与大疆、海康机器人等客户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据TSR最新数据,2022全年公司在无人机、QRC读取器两大领域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消费类无人机避障市场的份额约90%。 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0亿元,同比增长108.9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1264.97% 。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