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守位与创变——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解读

2025年05月08日 16:17 来源:湘财证券

本次三部委联合发布政策,既通过传统工具稳定经济发展和市场预期,又有对未来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的创新,展现出中国特色的调控智慧。

政策涵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资本市场支持三大维度,范围广且针对性强,体现出三大核心目标:1、稳定市场:通过流动性注入、利率下调、资本市场工具优化,防止金融市场非理性波动;2、提升信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增强投资和消费意愿;3、促进转型: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

一、央行政策分析:货币宽松加码,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央行出台了三大类十项措施,体现了总量加结构双重发力的特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定向支持关键行业。

1、数量型政策。全面降准+定向降准,释放万亿流动性。本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直接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对汽车金融、金融租赁公司定向降准,准备金率归零,直接降低相关机构资金成本,刺激汽车消费和设备租赁需求,其中汽车产业链条长,而金融租赁则助力企业设备更新,定向降准对制造业和消费形成联动支撑。

2、价格型政策。全面降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逆回购利率下降将传导至LPR,推动企业和房贷利率下行;结构性工具利率降幅更大,下调0.25个百分点,支农支小再贷款、PSL等工具利率下调,体现对“小微、三农、基建”的倾斜;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刚需购房成本,稳定房地产市场。

3. 结构性货币政策。科技创新和消费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得到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新增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瞄准消费升级和老龄化趋势,推动内需扩张;资本市场工具优化,允许证券、基金、保险公司更灵活使用资金,既可缓解流动性压力,又可支持股票回购,稳定市场信心;科创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央行再贷款支持,降低科创企业发债难度,助力直接融资。

二、金融监管总局政策:松绑和引导,激活市场活力。

推出八项增量政策,聚焦于放宽限制、引导资金、防范风险等方面,核心在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通过差异化监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

1、适配融资制度,稳固房地产市场。政策提出“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未来可能会通过租赁住房贷款支持来推动租购并举,提供城市更新专项融资,鼓励存量盘活,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更契合其转型需求的资金支持,推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2、险资入市扩容。保险资金具备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是支持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此次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拟再批复 600 亿元,将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同时调整优化监管规则,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这两项举措双管齐下,提升证券市场中“耐心资本”比重,从资金结构上稳定市场。

3、精准施策的金融支持。对小微、民企建立融资协调机制、加大信贷投放等举措,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的融资难题;对外贸企业定制精准服务,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流向科创企业,扩展科创投资主体范围,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形成多维度和立体化的实体经济护航体系。

三、证监会政策: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政策聚焦于稳定市场、强化回报、支持科创,通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改善市场结构以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1、通过建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汇金平准基金+监管应急预案”三位一体的稳定体系,形成制度化的市场稳定机制。特别是明确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将改变以往临时性干预模式,为市场提供持续稳定的流动性支持预期。

2、公募基金改革。引导行业“以投资者为本”再进一步,督促基金从“重规模”到“重回报”的转变,将基金业绩和投资者盈亏纳入考核,从收费模式、考核体系等关键环节入手,重塑行业生态,倒逼行业提升投资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

3、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深化。 政策在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中强调制度包容性,通过优化并购重组规则、创新科创债发行机制,鼓励科技企业融资,并且特别提出对受关税影响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展现政策弹性与温度。

本次政策出台体现了国家各部门间通畅的协同性,形成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的立体化协同体系,政策的长短结合也更为精准,通过创新工具培育未来增长动能。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中国经济将在稳预期和强信心的基础上,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湘财证券研究所所长 曹旭特

联系方式:18612633898

分析师编号:S05005250300014

责任编辑:qd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