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推进 光伏板块机会在哪里?

2025年07月15日 09:07 作者:薛 宇

近期高层对于行业“反内卷”密集发声,旨在把无序“价格战”式的“内卷”拉回到创新驱动、价值竞争的正轨。政策与行业自律的协同将促进光伏过剩产能的退出,有效改善供需格局,加快行业的触底反弹。

近日,围绕光伏行业“反内卷”,顶层信号密集释放。《人民日报》头版评论文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部长主持召开光伏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光伏反内卷行动提升至高规格,令市场对后续针对光伏行业低价竞争、落后产能出清等焦点问题出台强力行政干预的预期大幅升温。

政策密集发布后光伏股迎来大幅上涨:硅料龙头通威股份7月2日和8日均涨停。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7月2日涨停,8日上涨6.2%。隆基绿能7月8日上涨6.46%。

当前光伏行业价格和盈利均处于底部,后续通过政策与行业自律的协同,促进光伏过剩产能的退出,有效改善供需格局,行业有望迎来触底反弹。

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据新华社报道,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会议作出了六方面具体部署,强调要聚焦重点难点,其中包括: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等方面。

此前,《人民日报》6月29日发布评论文章,其中提到关于当前光伏行业“内卷”竞争现状。为破除“内卷式”竞争,将采取多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明确提出“防止出台或实施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对遏制部分地区招商引资恶性竞争作出部署;加强依法整治,重拳出击;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乱象,坚决打击侵权假冒、制假售假行为等。中央企业带头修改储能行业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于当日召开了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本次会议参与者包括多家光伏企业一把手以及行业协会领导,会议再次强调了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理念,后续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加大宏观引导和行业治理,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开源证券指出,近期会议表明高层对光伏困境认知清晰,破除内卷、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明确,后续光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有望加强。

“531”抢装潮结束后,下半年光伏行业需求转弱,产业链价格全线承压。当前多环节产品价格已跌破现金成本线,深化供给侧改革诉求迫切。在此背景下,光伏行业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根据索比光伏网报道,光伏玻璃厂计划7月开始集体减产30%以响应“反内卷”号召,头部硅料企业正主动推进多晶硅产能整合,推动行业供需结构改善。

国盛证券认为,光伏供给侧改革深化的背景下,供给侧偏刚性、后续需求复苏后价格弹性更大的硅料、玻璃,新技术背景下带来的中长期成长性机会,均为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硅料环节有望率先完成调整

硅料环节一方面生产流程复杂,启停成本高昂,还原炉启停需经过高温冷却、气体置换等一系列操作,若停产时间长,还需进行吹扫排空、氮气保护等维护措施,进一步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硅料行业头部厂商集中,技术实力强、规模大的同时,一体化程度相对低、利益相对一致,面临困境时,头部企业也更容易达成减产协议。

此前,市场曾传闻硅料行业排名前六的厂商计划收购剩余所有硅料产能,且有头部厂商提议减产挺价并设置目标区间。华福证券认为,当前硅料环节处于“6+N”格局,六家头部公司产能占据行业需求75%以上,头部减产挺价及产能去化方案预计对市场预期产生积极影响,后续需持续关注减产挺价及产能去化方案推动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

自2024年4月起,各类型硅料价格陆续下降至行业平均成本之下,2025年6月价格进一步下行,2025年6月下旬,国内多晶硅致密料行业均价33.5元/kg,同期行业平均成本34.6元/kg,行业整体仍处于盈利较为困难的状态;产量库存方面,2025年初至今行业平均开工率维持40%左右,库存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5年6月下旬,行业库存超过3个月,即对应30余万吨。总体来看,多晶硅行业整体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超过一年,开工率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截至2025年5月底,全球光伏多晶硅名义产能约304万吨,对应组件产出约为1355GW,其中国内产能294万吨。虽然长期来看,光伏需求有望进一步打开天花板,但光伏供需关系出现实质性改善或仍需时日,目前提出的减产挺价、行业反内卷或将加速库存消化过程。

国联民生证券认为,硅料开工率进一步显著下降、库存去化加速,有望成为晶硅产业链价格拐点的重要标志。

国联民生证券表示,随着光伏产业链供给侧调整继续深化,多晶硅板块有望成为率先完成调整的环节之一。硅料行业成本曲线相对陡峭,重资产环节开工率对边际成本影响较大,产能调整有望率先完成,推动行业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

而近期硅料价格回暖日趋明显。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6月最后一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3.47万元/吨,环比回升0.87%。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维持在3.35万元/吨。中国银河指出,硅料市场呈现回暖迹象在于因产量稳定、政策助稳预期及长期亏损后供需趋缓。随着国内“430”、“531”抢装结束,价格压力仍在,但跌幅有限。根据能源局数据,2025年1-5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197.85GW,同比增长150%,而光伏行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而非需求,未来随着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光伏有望加速落后产能出清,边际改善空间大。

辅材环节格局优,龙头将穿越周期

光伏玻璃厂计划7月开始集体减产30%以响应“反内卷”号召,企业对反内卷做出了积极回应。

由于2024年下半年光伏玻璃经营承压,2024年以来冷修的2.9万吨光伏玻璃产线中,1.3万吨(44%)为最近点火时间在2022年及以后的新窑炉,主要集中在二三线企业,部分三线企业因经营压力较大甚至将投产一年以内的新窑炉进行冷修/停产。

据国金证券,玻璃产线冷修需要投入一定体量的资金,而部分二三线企业可能因长期深度亏损现今在产能停产后并无能力实际执行冷修;此外,冷修产线点火复产与新建产线点火类似,需要3-6个月不等的爬产周期,爬产期间需要承担一定的爬坡成本,且点火后产能刚性、较难调节供给,在二三线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光伏玻璃价格及盈利显著修复前,大部分二三线企业处于复产能力及意愿均不足的状态。

光伏玻璃为光伏产业链竞争格局最优的环节之一,龙头盈利优势稳定,头部光伏玻璃企业信义光能、福莱特凭借原材料规模采购、良品率等优势与二三线企业维持着10个点以上的毛利率差距,国金证券指出,考虑盈利承压背景下老旧小窑炉加速出清,光伏玻璃环节成本曲线有望保持陡峭,头部企业大窑炉优势凸显。2025年1月信义、福莱特合计产能占比44%,前期高点达53%,由于低盈利状态下大部分二三线企业处于扩产能力和动力均不足,头部企业有望凭借盈利及资金优势维持快于行业的产能增速,从而实现份额回升,巩固龙头地位。

国联民生证券则指出,由于光伏玻璃具有初始投资重、进入门槛高以及竞争格局优等特点,玻璃环节盈利复苏有望相对突出。

同样竞争格局较好的辅材领域还有光伏胶膜行业。目前,光伏胶膜行业可以分为三个竞争梯队,第一梯队为福斯特,市占率及盈利能力遥遥领先,市场占有率约40%-50%;第二梯队以斯威克和海优新材为代表,市占率约在10%-15%;第三梯队企业包括赛伍技术、鹿山新材等。作为行业龙头,福斯特深耕胶膜多年,基于优质的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公司对胶膜产品有较强的定价权,能够通过自主降价策略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2022年以来,公司胶膜业务毛利率开始下降,或影响竞争对手扩产能力与动力。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二三线企业扩产能力不足,福斯特受益于规模、成本、控费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营运能力与资金优势明显,推动公司胶膜产能有望稳步扩张,夯实龙头地位,维持盈利水平领先,拥有更强的穿越周期能力。

电池片新技术方向溢价高

电池片环节承担着光伏技术进步的重任,新技术不断涌现,各技术路线均需要持续技术迭代以维持自身产线竞争力。在行业供给侧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产业格局下,产品高效化、场景化、差异化成为突破内卷的关键,构建穿越行业底部周期的竞争优势。

根据隆基绿能2025年4月11日在安徽芜湖召开BC2.0新品春季发布会,公司发布了BC2.0升级产品Hi-MO 9组件,其量产功率已达到660W,公司预计年底有望提升至670W,相比于TOPCon组件的最高功率630W提升40W;组件量产效率已达到24.8%,比TOPCon组件的量产效率23.3%高出1.5个百分点。组件双面率已从70%提升至75%,根据客户需求可进一步提升至80%以上。公司预计客户采用Hi-MO 9组件后发电量有望提升8-11%,BOS成本有望下降11-22分/W。

BC产品具备高功率、低衰减、温度系数好、正面美观无栅线等优异性能。中银证券指出,伴随降本增效与工艺成熟度提升,BC电池技术产业化加速。在BC技术与产能方面布局领先的头部组件与电池厂商有望凭借产品性能优势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享受龙头技术红利。·

规模化产业化方面,近期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中标结果公布,其中3标段采购1GW BC组件,中标价为0.745元/W,与TOPCon组件价差约0.046元/W,大唐集采BC组件溢价明显;而以Maxeon的IBC电池组件为例,2020年以来,BC组件相比传统PERC组件的单位价格平均存在约0.29美元/W的溢价。2024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开展的组件集采中均设置BC标段,下游认可度持续提升。华创证券指出,本次大唐集团集采单独设置1GW BC组件标段,行业规模化应用,标志着BC从分布式场景向集中式市场的突破。

目前隆基BC电池全球签约量已超过30GW,其中BC1.0已发货20GW,BC2.0自2024年发布以来签约并准备发货的订单已有10GW,订单覆盖国内重点发电企业如华能、国能投、华电等,以及海外大型能源企业;此外,公司BC储备订单超40GW。据隆基绿能发布会,公司预计到年底将形成70GW的BC产能。

技术进步方面,以爱旭股份的ABC组件为例,其双面率早期仅约40%,因此在关注LCOE的集中式应用场景中,其渗透率仍然有限。但伴随技术的逐步优化,2023年12月爱旭股份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恒星系列”组件,双面率达到70%,与PERC技术路线65%-70%的双面率基本持平。

另外,受限于当前BC电池的工艺成熟度,BC电池良率仍然较低。根据2023年爱旭股份与隆基绿能公开的数据,ABC(N型)与HPBC(P型)在电池片环节的良率可分别达到93%和95%以上,但相比TOPCon电池片99%以上的良率仍有较大差距。根据中银证券测算,在当前电池片单瓦成本近0.40元/W 的条件下,若电池片良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最终电池片环节的总成本有望下降约0.004元/W。其指出,若能够持续推动BC电池的良率提升,BC技术路线较TOPCon等路线的性价比有望持续显现。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