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行业按照景气和估值进行四个象限的排列,第三象限是“低景气、低估值”。投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利用周期波动,在不好的时间用好的价格买入好的品种。
如果系统总结我们荒原投资的方法,可以称之为“第三象限投资”。很多人对此感觉新奇,实际上这不是什么创新,无非是对一些成熟产业,在其周期低位、估值低位和情绪低位买入并等待。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新奇,可能跟A股的产业成熟度有关。“行业比较”比“大势判断”难得多,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我们跟踪77个子行业,有一个行业比较数据库。我们具备这个能力,而A股又走到这一刻,“第三象限投资”应运而生。
排列“四个象限”
我们会将行业按照景气和估值进行四个象限的排列。
第一象限是“景气、估值双高”,比如2007年的周期股、2015年的互联网和2022年的新能源。市场上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个象限的行业,跟踪景气去做投资、乐于看到好的现象而不顾估值。
第二象限是“景气高、估值低”。这个象限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价值陷阱,景气很高的情况下估值很低,一旦景气回落、估值可能越跌越高,比如2020年的畜禽养殖和2021年的航运,这种在强周期股中比较多见,这是需要规避的行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偏见导致的价值低估,比如2016年的工程机械和2020年的煤炭,它们的景气和周期早已反转,并且可持续,但是投资者一直抱有偏见、持续低估。这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第三象限是“低景气、低估值”。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能会消亡的行业,比如智能机时代的诺基亚、数码时代的柯达胶卷,甚至包括电商冲击下传统的线下零售。这些行业景气很低、估值也很低,但商业模式已经遭遇不可逆的冲击,不可以投资;还有一种就是由于周期性因素导致的景气和估值双低,比如2014年的白酒、2018年的畜禽养殖和2020年的银行。这些行业显然不会消亡,只是碰到周期困境,无人光顾,造成景气和估值双低。这是我们最喜欢的行业,因为估值很低,没人跟我们抢,所以我们可以以极大的安全边际买入;同时由于永续和周期波动,总有一天会迎来戴维斯双升,只需要有耐心。实际上,这一象限正好和第一象限对应,股价往往走在景气之前,最终等待的时间不是那么长、收益率也非常可观。
第四象限是“景气很差、估值很高”。这就是A股市场上特有的主题投资和垃圾股投资,我们基本不碰。
所以,我们不碰第四象限、少碰第一象限,第二象限中甄别价值陷阱,着重于第三象限。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利用周期波动,在不好的时间用好的价格买入好的品种。
习惯孤寂
这样做的好处是进可攻、退可守,容纳较大资金、每3-5年一片水域。
“退可守”好理解,因为“第三象限”处于周期底部、估值末端、情绪配置低位,只要避免价值陷阱,其下行风险不大,并且很多只是暂时性亏损。
“进可攻”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很多人认为胜率和赔率对立,这种保守稳健的方法会牺牲进攻性。其实不然,对于风险投资和部分成长投资,胜率和赔率是对立的;但周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风险和收益统一。弹簧压缩最深处、周期钟摆最左侧,其回摆的动能和概率都是最大的。因此,很多股票在底部和低位会默默上涨,幅度并不小。并且,从股票上涨到净值上涨最大的秘密就是仓位。由于“退可守”,所以一开始就可以用比较大的仓位、采取金字塔式的加仓方法,将股票上涨最大程度上兑现为净值收益。
所谓“容量巨大”是因为其“逆趋势”,有足够的时间建立头寸,大资金建仓并不会导致成本高企。
“每3—5年一片水域”是因为万物皆周期。过去四年,资源品从第三象限走向第一象限,但传统消费品也从第一象限掉到第三象限。因此,只要抽象思考、把握本质,就可以源源不断找到品种,以不变应万变。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方法,但为什么很少有人用?这就是当年贝佐斯问巴菲特的话,“你的方法如此简单,为什么甚少有人效仿?”巴菲特的回答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第三象限投资”需要习惯孤寂。
其一,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入行后十年都在主流机构,深知其思维模式,大家喜欢景气、空间、热闹和美好,可以接受贵、但不能容忍“不好”。可真正的价值不就应该在“不好”的时候吗?这种思维的转换会让你离群,甚至有“反社会”的感觉。大家都拿出自己的压箱货,而你却推荐中石油、五大行,岂不大煞风景?
其二,缺乏投资的“成就感”。很多人投资的目的不是稳健赚钱,而是想改变世界。他们认为英伟达市值从3万亿美元到4万亿美元获得的欢娱感远远超过中石油从3元涨至4元。投资似乎要紧随时代脉搏,但这些弄潮儿显然不会在“第三象限”。
其三,需要熬过前五年。
其四,对“术”的要求极高。
术的运用
“第三象限”的术无非两个:其一,如何判定周期的大体位置;其二,如何看待估值,锚定安全边际。
关于周期定位,我们习惯“1+3”的模式。所谓“1”就是要排除被颠覆的可能。被颠覆有两种:一种是本身处于变化、尚未定型,这种以新兴产业为主,大多出现在技术类和制造业;第二种是老的模式多年未变,甚至是原有领域的主导者,但突然闯入颠覆者、和原有模式大相径庭。
一旦确认不太可能“被颠覆”,我们通过三种方式锚定周期位置:首先是产业链研究。我们构建了行业跟踪的框架,从上千个指标中筛选了上百个指标持续跟踪。
其次,国际比较。中国是个后发的经济体,很多产业在其他国家已经走完了全过程。2021年我们基于供给侧投资资源品就充分研究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资源品机会;我们对银行的投资也借鉴了美国70年的银行周期、深度复盘了上世纪90年代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前后。
最后,抽象思考,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进行总结。比如,当前的宁德时代可能和30年前的四川长虹没有本质区别,当年彩电是高科技,彩电代替黑白电视机比如今电动车代替燃油车更容易。四川长虹通过垄断彩显占据了赛道的核心,其市占率比如今的宁德时代还高。一个新事物出来,我们往往无法判断其未来走向,但如果商业模式趋同,通过研究之前的类似品种,可以对这类事物做初步判断。
而有些事物看上去神似,实则完全不同。很多人将当前的反内卷类比当年的供给侧,其实两者涉及的行业迥然不同,供给侧大多是资源品诸如煤炭有色钢铁化工,而反内卷更多是中游制造比如光伏、新能源、快递等。资源品的产能可以储存、转移,今天由于过剩、关停并转,若干年后照样拿出来用。可制造业的产能只能淘汰,今天把多余的光伏、新能源设备封存,若干年后由于技术进步再也无法使用。所以由于标的物商业模式的不同,两者不能简单类比。
关于估值,更是接近艺术层面的活。但估值还是有其客观层面的因素,投资的核心始终是定价、而不是基本面。
我只想强调两点:其一,要基于标的物周期时长看待估值。比如猪和鸡,商业模式没有变化、周期大致3—5年,那过往20年的数据就经历了几轮周期。茅台上市以来经历两轮周期,其平均估值也可以参考。而地产和消费电子甚至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过去30年地产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品,是一个满仓加杠杆管理土地和房子的资产管理公司,所以在其兴盛期ROE可以高于20%、PB好几倍,但现在地产的商业模式变了,从资产管理公司到普通制造业,过往20年的数据不足参考。至于消费电子,2010年由于苹果出现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的电子元器件是周期品、之后却因为消费属性系统提升了估值。所以当前这批2010年后上市的“精密制造”,未来可能面临长期估值中枢下行的困境。
其二,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以银行为例,当银行估值远低于1倍PB时,核心就不是成长性,而是资产质量。尽管收入利润均下滑,但不良率、关注率、迁移率、核销等指标均持续改善,这是过去三年股价上涨的基本面原因。而一旦跨越了1倍PB,那NIM、收入、利润这些指标就会变得重要。再往后,就是银行的配置价值了。
(作者系荒原投资董事长。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