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日订单已突破2500万单,占全国外卖市场超31.00%份额,在品质外卖细分市场占有率约45.00%。不过,由于刚切入的新业务竞争激烈,外卖业务的高速增长并未给京东带来丰厚的利润,反倒导致二季度净利润出现负增长。
京东收入创出历史新高,净利润却不增反降。8月14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京东集团整体收入为3566.60亿元,同比增长22.40%,净利润为67.09亿元,同比下滑50.65%。
从数据来看,进军外卖市场以及实施外卖百亿补贴是导致京东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2025年2月8日,京东外卖业务正式上线,并宣布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享受全面免佣政策;4月11日,京东外卖百亿补贴活动正式推出,其宣布一年内投入超百亿元。
上述举措推动京东新业务收入由上年同期的46.36亿元增至138.52亿元,但也导致新业务经营利润由-6.95亿元降至-147.77亿元。
对于入局外卖市场的原因,高盛、申万宏源等研究机构认为,在电商行业增长放缓以及互联网流量接近天花板的情况下,京东寄希望于外卖高频、刚需的特点,为京东零售业务带来增量流量,并实现高频带低频以及交叉销售。
外卖流量显著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并未给外卖业务单独开发一个新的APP,而是将其嵌入到京东APP内。京东外卖的核心入口位于京东APP首页的“秒送”频道内。用户点击顶部导航栏的“秒送”后进入外卖板块,该板块涵盖餐饮、咖啡奶茶、买药秒送、生鲜菜场、急用数码等细分场景。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电商增长放缓以及用户增长见顶的情况下,京东将外卖业务嵌入京东APP的举措可以为其带来增量流量,实现高频带低频以及交叉销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绝对值分别为10.80万亿、11.96万亿、13.02万亿、13.08万亿、6.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0%、6.20%、8.40%、6.50%、6.00%,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用户方面,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持续保持低个位数增速。截至2025年6月,全网月活跃用户数量为12.67亿。另外,头部互联网企业流量持续聚焦,其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抖音集团、百度集团构成第一梯队,去重用户规模分别为12.66亿、12.48亿、11.68亿、11.05亿;拼多多、蚂蚁集团、美团、京东构成第二梯队,去重用户规模分别为9.52亿、9.35亿、8.94亿、8.76亿。
在上述背景下,京东要想推动业绩增长,就必须从其他竞争对手中争夺用户资源,而具备高频、刚需双属性的外卖业务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据艾瑞咨询数据,京东外卖上线3个月内,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在全国39个城市形成服务网络,部分城市订单量涨幅超过100倍。目前,京东外卖的日订单量已经占据全国外卖市场近三成的份额。在品质外卖细分领域,其市场份额高达45.00%。
外卖业务拉新效果明显,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4月至6月,京东APP秒送外卖模块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7400万、1.65亿、1.73亿。另外,2025年6月,即时零售赛道竞争升级,美团、淘宝纷纷推出补贴及优惠活动,淘宝、京东、美团APP月均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分别增长7.30%、33.20%、18.20%,京东月活跃用户增速领先。
上述数据也得到了京东官方的佐证,京东管理层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2025年二季度,京东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超过40.00%。
值得一提的是,外卖业务已经开始与京东核心零售业务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并带来交叉销售机会。据招商证券测算,约有40.00%的京东外卖用户在使用京东外卖服务的同时,也在京东平台上购买了非外卖产品。
得益于核心零售业务及外卖等新业务的推动,京东平台用户流量、季度活跃用户以及用户购买频次均取得显著增长。据业绩交流会内容,2025年二季度,京东平台用户购物频次同比增长超40.00%,京东Plus会员购物频次增速更快,其同比增长超过50.00%。另外,“6.18”购物节期间,京东总购买用户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总订单量突破22.00亿单。
具体至数据层面,2025年二季度,京东零售分部业绩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其收入为3100.75亿元,同比增长20.62%,环比增长17.52%;其经营利润为139.39亿元,同比增长37.90%,环比增长8.51%。
京东零售业务包括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日用百货商品、平台及广告服务业务,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是京东的强势品类。此前,由于市场增长放缓以及竞争加剧,京东该品类销售收入增长乏力。2024年一至三季度,其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31%、-4.65%、2.72%。
2024年8月11日,国家层面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开始实施,覆盖冰箱、洗衣机、电视等8类家电产品。上述产品正是京东的强势品类,2024年四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销售收入重回两位数增速,其收入金额分别为1741.49亿元、1442.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3%、17.11%。
2025年二季度,由于补贴资金耗完、监管加强等原因,部分地区消费补贴出现暂停或者限额。由于担心国补退坡影响消费意愿,多家机构下调了京东零售二季度预期,例如,彭博一致预测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二季度销售收入为1676.00亿元。
不过,由于京东外卖与核心零售业务间的协同效应,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实际销售收入高达1789.82亿元,同比增长23.38%,高于彭博一致预期。而且,外卖业务带来的交叉销售机会同样推动日用百货商品销售收入增长。报告期内,其收入为1034.32亿元,同比增长16.42%,高于彭博一致预期的1009.00亿元。
在业绩电话会议上,京东管理层多次强调,并不把外卖业务视为一个独立的业务板块,而是深入融合京东生态体系。公司未来的目标是进一步释放京东外卖与京东各业务线间的协同作用。
协同效应待发生
京东未将外卖业务数据单独披露,而是将其与达达、京东产发、京喜等业务合并归为新业务。2024年四季度与2025年一季度,京东新业务收入分别为46.81亿元、57.53亿元,经营利润分别为-8.85亿元、-13.27亿元。
2025年二季度,随着京东正式进军外卖业务,其新业务收入快速增至138.52亿元,同比增长198.79%。不过,京东新业务经营利润由上年同期的-6.95亿元降至-147.77亿元。
同期,京东零售经营利润为139.39亿元,京东物流经营利润为19.58亿元。从数据来看,京东外卖业务部分抵消掉了上述两业务的盈利,并使得集团整体出现了盈利负增长的情况。
那么,京东外卖究竟亏在哪里,其盈利能力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呢?
据财报数据,2025年二季度,京东新业务营业成本为-144.05亿元,经营费用为-144.48亿元,并没有将京东外卖业务的成本、费用单独列支,但切入外卖后,公司新业务亏损加大也是事实。
从数据来看,京东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改善其盈利能力。第一,提升订单数量,发挥骑手规模效应。以美团为例,2022年一季度,其配送业务毛利率仅有-20.72%。随着订单量的增加,骑手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2024年上半年,公司配送服务业务毛利率增至-8.96%。若以美团作为参考,京东外卖业务配送环节也可发挥规模效应。
第二,提高营销费用使用效率,减少补贴的投入。市场原本预期京东外卖业务实现“低频带高频”,为京东零售带来交叉销售收入。不过,电商市场竞争激烈,仍需保持较高的营销开支。2025年二季度,京东零售经营费用为396.09亿元,同比增长25.97%。
因此,在交叉销售尚不足以给京东零售带来充足且可持续的订单的情况下,京东无法将京东零售的营销支出转移至外卖领域,两业务均需保持持续营销投入。
对于上述情况,京东管理层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释放京东外卖与京东零售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公司未来的工作重点,前期新业务布局可能会影响集团利润率。长期来看,新业务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而且,京东正在优化订单调度算法以及完善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将在后续加强京东外卖与其他业务间的协同。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