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绩修复新支撑: 供给侧改革+“出海”

2025年10月21日 09:24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王东岳

六部委联合发文首次明确水泥行业“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供给收缩影响下,再加上行业“出海”取得成绩,在经历了三年盈利连续下降之后,水泥行业2025年以来的盈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


9月24日,工信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工作方案》”)。

针对水泥行业,《工作方案》明确,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并首次提出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要求水泥企业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产能置换方案。

多家券商分析指出,面对水泥行业长期需求下行的挑战,去产能将成为破解水泥行业困局的根本路径,水泥行业正开启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伴随行业产能持续收缩,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望得到持续提升,行业盈利有望进一步迎来复苏。


产能出清再加码 

本次《工作方案》重点部署了五方面任务,包括强化行业管理、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拓展消费需求以及深化开放合作。

在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方面。《工作方案》提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促进水泥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加快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由项目管理向规划引导转变;研究修订水泥、平板玻璃等规范条件,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工作方案》明确,2025-2026年,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并首次提出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要求水泥企业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同时,再次强调严禁从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转移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

长江证券表示,超产治理更大的影响在于,按照备案产能生产后实际产能利用率可有效提升,尤其是对一些产能利用率相对偏高的市场影响更大,例如长三角,有望看到价格中枢上移。

此外,《工作方案》还提出要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发挥水泥、平板玻璃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优势,提升境外工程承包服务水平。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引导建材产品、技术、标准等走出去,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指出,2023-2024年版本工作方案更重视收入端,目标强调工业增加值和营收端的增长,以及数控化率和能耗标杆的达标率。而新版工作方案更强调“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相较于总量的增长,顶层设计更加关注行业盈利质量,更加准确地把握了建材行业当前的核心矛盾,预计“反内卷、提盈利、稳增长”将是今明两年行业主要工作重心。


行业盈利连降三年后转增

进入2025年以后,水泥行业盈利呈现改善的态势。

此前,水泥行业营收和盈利已连降3年。2021年以来,受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基建拉动减弱、煤炭等成本阶段性高企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水泥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统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全国水泥产量分别为21.29亿吨、20.23亿吨和18.25亿吨,分别同比下滑10.8%、4.97%和9.78%;期间,行业营收金额分别为8885亿元、7433亿元和6900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7.4%、16.34%和7.2%,利润总额分别为680亿元、320亿元和250亿元,分别同比下滑59.9%、52.94%和21.88%。

据数字水泥网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线1543条(含小型特种水泥窑),年熟料设计产能18.1亿吨(按年310天计算),预计实际年产能近22亿吨,产能利用率约53%,同比下滑近6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继续走低。国家统计局及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6 月,全国水泥产量约为8.15亿吨,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按18.1亿吨备案产能测算,水泥产能利用率约为50%,较2024年全年50.8%的水平基本持平,但比 2024 年上半年下降 2-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

为扭转行业局面,2024年以来,水泥行业“反内卷”政策节奏明显加快。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2024年10 月,工信部印发《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规定“对于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合规生产线,可按照新规补齐差额产能”,进一步收紧水泥熟料及平板玻璃产能置换要求。

联合资信分析指出,相较于2021年版本的《产能置换方案》,新版《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一步提升对水泥置换的要求:明确低效产能不能用于置换,能效达不到基准水平要求的产能不能用于置换,2013年以来连续停产两年及以上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因错峰和地方规划除外),或2024年以来连续两年每年运转天数不足90天的水泥熟料产能不能用于置换。同时,新版《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产能核定方式进行完善。取消以水泥回转窑窑径和玻璃日融化量为依据核定产能的规定,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

2025年7月,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继续提出推动熟料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对于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企业,补齐产能差额并完善相关手续。

在供给端收缩、产品价格上扬和成本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上半年,水泥行业成为除玻纤行业,唯一实现利润同比正增长的建材行业。

华泰证券表示,水泥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但行业整体亏损额占比亦较高,在行业自发产能出清的调整下,2025年以来亏损额同比亦小幅回落,叠加政策推动供给优化,或有望对企业盈利温和改善形成支撑。

根据天风证券统计,2025年上半年,A股建材公司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3 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2季度单季度同比增长30.2%,增幅较一季度扩大。天风证券表示,上半年建材行业收入下滑主要系传统需求仍然偏弱运行,利润增长主要系部分建材品种(如水泥)价格/成本端改善以及新兴建材品种需求增长。

细分行业中,水泥、玻纤归母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487.1%和98%。根据天风证券统计,2025年上半年,A股11 家水泥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81亿元,同比下滑7.7%,实现归母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14.87倍。其中,2025年二季度,前述11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81亿元,同比下降7.9%,实现归母净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222%。行业上半年ROE为1.4%,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

行业公司中,海螺水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2.92亿元,同比下滑9.38%,实现归母净利润43.68亿元,同比增长31.34%;华新水泥实现营业收入160.47亿元,同比下滑1.17%,实现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增长51.05%;上峰水泥实现营业收入22.72亿元,同比下滑5.02%,实现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44.53%。

海螺水泥表示,受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成本下降影响,上半年,公司收入、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华新水泥表示,受燃料成本下降影响,上半年,行业总体效益有所改善。根据中国水泥网数据,2025年1-6月,全国水泥平均价格约为369.63元/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6.59元/吨,同比增长10.99%。同期,煤炭均价同比下降约200元/吨,对应水泥成本端同比降幅20元/吨,行业利润弹性得到释放。

广发证券分析指出,水泥行业正开启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将是破解水泥行业困局的根本路径。

广发证券表示,2016-2021年,通过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联合重组、实施错峰生产四种措施压降过剩产能,水泥熟料新增产能得到控制,行业供需关系改善,水泥行业步入高盈利阶段。但从产能情况变化情况来看,2016-2021年,供给侧改革遏制了新产能,但没有淘汰落后产能,使得行业实际产能超过设计产能约20%,在行业回暖后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

与上一轮相比,近年来,水泥熟料新增产能继续保持增长,下游需求下滑导致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尽管2022-2023年连续两年价格战后,水泥企业逐步形成利润共识,需求下滑时企业增加错峰停产天数,通过常态化错峰生产和停窑减产发挥减产稳价的作用,2024年二季度以来大部分时间错峰减产执行较好。但随着需求下滑,错峰减产效应逐渐减弱,且执行过程中常有落实不到位情况,破坏行业生态建设的干扰因素阶段性反复出现,稳市复价的基础仍不牢固。面对水泥行业产能整体过剩的现状,短期错峰生产的暂时控产量手段,仍面临长期需求持续下行的挑战、行业亟须“去产能”。

据数字水泥网,2024年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8亿吨、实际产能近22亿吨,超产比例预计超过20%左右。数字水泥网预计,超产产能处置落地有望将水泥熟料实际年产能从 22 亿吨下降至 18 亿吨以下,预计产能收缩 4 亿吨以上,对应产能利用率提高 10%以上。

根据申万宏源证券统计数据,2025年1-8月,全国共 47 条水泥熟料产线补充产能指标,净退出产能约3.3万吨/天,约占2024 年末水泥总产能的0.6%。申万宏源证券统计,2024年以来行业通过产能置换退出的产能规模约7072万吨,较4亿吨规模仍有较大差距,预计四季度将是集中补充产能指标的高峰期,行业产能收缩有望加速见效,水泥行业实际有效产能迎下降拐点。广发证券预计,到2026年,超产管控将使得部分产能退出市场,产能利用率提升有望带来行业吨净利提升。


出海”打开新成长空间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指出,面对国内需求疲软,建材“出海”将成为突破当前瓶颈,开拓建材行业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出海”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助推中国建材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拓展海外市场有利于国内建材企业寻找新需求增长点,增加企业收入来源,提升品牌影响力,获取更多发展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对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新签合同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为1387.6亿美元和2324.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08%和2.34%。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以来,水泥出口量显著回升。2023年,中国水泥及熟料出口量达383万吨,同比增长104.6%;2024年,水泥出口继续延续增长趋势,全年累计出口537万吨,同比增长40.21%。

根据水泥网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水泥企业在海外投产运营64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海外熟料产能达到6341.3万吨/年;截至2024年底,中国水泥企业在海外投产运营水泥熟料产线进一步增至80条,海外熟料产能达8758.3万吨/年,同比增长38.11%。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展望“十五五”,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持续加快,预计将有更多海外产能落地投产释放,有望为企业贡献更多业绩增量,拥有海外产能布局的建材企业其全球化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增强。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测算,2025-2030 年“一带一路”沿线10个主要目标国预计新增水泥需求2.8亿吨,为中企留下每年5500万吨的市场空间。按吨净利80元计算,预计可贡献利润440亿元,约为2024年全行业利润的1.8倍。中信证券预计,到2030年,非洲、南美洲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水泥存量替代及增量需求总量预计约为2.01亿吨,为国内企业的持续扩张提供足够的空间。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