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双巨头扩产、IPO并行 哪些个股将受益?

2025年10月21日 09:2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胡 楠

国内存储芯片双雄长鑫科技与长江存储资本化提速,前者完成上市辅导,后者改制为股份公司。另外,两公司产能扩张拉动刻蚀、薄膜沉积设备需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国内设备商从中受益。


作为国内存储芯片产业两大支柱,长鑫科技与长江存储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均突破10亿美元。随着收入的增长,两公司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分别增至4.10%、8.10%。

值得关注的是,长鑫科技主导DRAM国产化进程,长江存储攻坚3DNAND技术突破,前者已完成上市辅导,后者也顺利完成股改,这标志着两家芯片企业资本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其背后股东将直接受益于IPO与估值重估。

另外,长鑫科技、长江存储的产能扩张计划正密集落地。这一动作直接拉动国内半导体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等需求的增长,国内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半导体设备厂商已率先从中受益,并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存储双雄扩产能

近期,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长鑫科技的上市辅导状态已更新为“辅导验收”。这一状态变化表明其已完成IPO辅导阶段的全部流程。若后续上市进程顺利推进,该公司有望成为国内存储芯片领域的“第一股”。

据华安证券研报,长鑫科技是一家一体化存储器制造厂商,专注于DRAM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唯一实现大规模量产通用型DRAM的IDM企业。

另一存储芯片巨头长江存储也于2025年9月25日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距IPO更近一步。与长鑫科技不同的是,长江存储是一家专注于3DNAND闪存设计、制造一体化的IDM企业,并是国内唯一3DNAND存储芯片厂商。

随着资本市场大门渐启,长鑫科技与长江存储产能扩张计划也在稳步推进。据TrendForce数据,预计到2025年底,长鑫科技总产能将从2024年的20.00万片/月增至30.00万片/月,同比增长近50.00%,总产能占全球产能的比重也将达到15.60%。

技术迭代方面,长鑫科技正在从DDR4、LPDDR4加速向DDR5、LPDDR5转移。根据CounterPoint测算,预计到2025年末,长鑫科技DDR5市场份额将从年初的1.00%提升至7.00%;LPDDR5市场份额也将从0.50%提升至9.00%。

长江存储也启动三期布局,重点推进3DNAND芯片产能爬坡。企查查显示,2025年9月5日,长存三期(武汉)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7.20亿元。该公司由长江存储持股50.19%,湖北国资平台持股49.81%。

公司计划通过三期项目将总产能提升至15万片/月,力争到2026年占据全球NAND闪存市场15.00%的份额。另外,该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已实现232层以上堆叠3DNANDFlash量产,产能设备国产化率达45.00%,并计划启动全国产化设备产线试生产。

针对长鑫科技与长江存储的产能扩张,交银国际、东方证券等研究机构认为,这将推动市场对刻蚀设备及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增长,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企业或将从中受益。

为何刻蚀设备及薄膜沉积设备厂商会成为受益方?要理清这一逻辑,需从半导体设备与存储芯片技术发展这两个核心路径展开分析。

据Gartner数据,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一般占集成电路制造领域资本性支出的70.00%至80.00%,且随着工艺制程的提升,设备投资占比也相应提高。当制程达到14nm、16nm时,设备投资占比可达85.00%。另外,全球半导体设备2024年销售额为1171.00亿美元,在各类设备中,刻蚀设备和薄膜沉积设备的占比分别为22.00%、23.00%。

产品方面,传统DRAM受制于微缩停滞,密度增长放缓。在逻辑芯片领域,受摩尔定律驱动,处理器性能持续提升,从而导致了“内存瓶颈”,即数据存取速度跟不上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提升。

为了解决内存瓶颈问题,HBM应运而生。据兴业证券研报,HBM是一种基于堆叠技术的内存产品,其将多层DRAM芯片堆叠在基板芯片上;NAND产品的发展路径与DRAM大体相同,3DNAND同样是通过堆叠突破产品瓶颈。

据交银国际研报,堆叠技术会提高薄膜沉积设备、刻蚀设备的使用次数。另一方面,堆叠还会提高对设备精度与技术的要求。

因此,长鑫科技、长江存储的扩产会推动市场对刻蚀设备及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增长。


中微深耕刻蚀,华创走向平台

据长江证券研报,2024年,刻蚀设备国产化率约为28.00%,其中,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是国内头部企业;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约为19.00%,国内代表企业为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等。

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均是国内半导体设备头部企业,但从收入构成角度来看,两家公司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目前仍是一家以半导体刻蚀设备为销售主体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后者则是一家产品矩阵丰富的平台型设备公司。

一般而言,晶圆厂在设备采购环节,针对同一种设备,通常需要引入两家乃至更多供应商。从厂商类型来看,一方面,平台型公司能够充分发挥不同设备间的协同效应,具备设备间适配紧密性高、整体运行效率优的突出优势;另一方面,在某类特定设备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厂商,则可聚焦自身优势,充分释放该类设备在技术性能与性价比上的双重价值。

据财报数据,得益于先进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制造中关键刻蚀工艺的高端产品出货量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61亿元,同比增长43.88%;同期,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5.39亿元,同比增长11.49%。

报告期内,中微公司刻蚀设备销售收入为37.8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6.21%;LPCVD设备销售收入为1.9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01%。从数据来看,刻蚀设备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中微公司账面合同负债规模从去年同期的25.35亿元增长至31.6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账面存货也由去年同期的67.78亿元增至80.78亿元。合同负债、存货可以视为订单前瞻参考指标,两科目金额同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司订单持续增加。

产品方面,据慧博投研数据,市场主流的刻蚀工艺以干刻蚀为主,市场份额在90.00%以上。按照等离子产生的原理不同,刻蚀设备可以细分为ICP和CCP刻蚀设备。前者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中单晶硅、多晶硅等材料的刻蚀;后者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中氧化硅、氮化硅等材料的刻蚀。

根据Gartner数据,2022年,ICP刻蚀设备占干刻蚀市场的份额为47.90%,CCP设备占干刻蚀市场的份额为47.50%。

从财报数据来看,中微公司在刻蚀设备领域已完成布局,实现了ICP、CCP机型的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中微公司CCP刻蚀设备累计装机量超过4500个反应台,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过900个反应台。另外,公司CCP刻蚀产品对28nm以上的大部分CCP刻蚀应用以及28nm及以下的大部分CCP刻蚀应用,均已实现较为全面的覆盖。

报告期内,中微公司ICP刻蚀设备已覆盖逻辑芯片、DRAM、3DNAND、功率器件、电源管理器件及微电机系统等核心芯片与器件领域,并在50余家客户的生产线上实现大规模量产。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ICP刻蚀设备的累计装机量已超过1200个反应台。

更值得一提的是,据2024年业绩交流会,公司刻蚀产品已经覆盖包括逻辑和存储器件在内合计约95.00%的刻蚀需求。而且,据交银国际研报,在CCP等主要产品线上,中微公司的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公司的刻蚀设备具备显著技术实力,已能够进入台积电等国际一线客户的生产体系,可覆盖65nm至5nm工艺节点的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及先进封装生产线。

具体来看,除了国内厂商外,公司7nm以下刻蚀产品已成功进入台电、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生产线。另外,据交银国际测算,从营业收入占比角度,2024年,中微公司在全球刻蚀设备的市场份额约为5.10%。

北方华创业绩更为亮眼,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8.38亿元,同比增加35.1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71亿元,同比增长55.53%。从数据来看,公司业绩超过中芯国际、韦尔股份、澜起科技等企业,成为A股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王”。

另外,据慧博投研数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商TOP10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100.00亿美元。从营业收入占比来看,北方华创是唯一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其2023年首次进入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TOP10榜单,2024年排名由第八位提升至第六位,市场份额也增至3.58%。

2025年上半年,北方华创业绩保持增长。其营业收入为161.42亿元,同比增长29.5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81亿元,同比增长20.17%。

具体至产品层面,北方华创主要产品为电子工艺装备、电子元器件两大类。其中,电子工艺装备类产品是其主要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电子工艺装备销售收入为152.5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4.53%。

北方华创电子工艺装备产品包括半导体装备、真空及新能源设备。在半导体装备业务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刻蚀、薄膜沉积、热处理、湿法、离子注入、涂胶显影等核心工艺装备。下游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长鑫科技等国内厂商。

据2025年半年报,在刻蚀设备领域,北方华创已构建起涵盖ICP、CCP、干法去胶设备、高选择性刻蚀设备及Bevel刻蚀设备的全系列产品矩阵,其刻蚀设备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在薄膜沉积设备领域,公司也实现了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电镀及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全系布局。其薄膜沉积设备销售收入超过65.00亿元。

同期,公司热处理设备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湿法设备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离子注入设备、检测设备也有产品进入市场,并通过收购芯源微入局涂胶显影市场。

从收入构成角度看,北方华创是一家以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为主,热处理设备、湿法设备等其他半导体设备为辅的平台型设备厂商。另外,据交银国际测算,2024年,公司设备、薄膜沉积、清洗、热处理设备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各细分市场的份额分别约为5.60%、6.90%、11.00%。


参股公司值得关注

长鑫科技已经完成上市辅导,标志着这家国产存储芯片龙头的A股上市进程进入冲刺阶段。根据兆易创新于2024年3月29日披露的《关于拟对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暨关联交易的补充公告》,长鑫科技本轮融资的投前估值为1399.82亿元。

企查查显示,2025年10月10日,长鑫科技进行D+轮融资,融资金额为4.50亿元。随着这轮融资的落地,公司上市前资本运作基本收尾。若其成功IPO,其股东将从中受益。

截至目前,直接持有长鑫科技股份的上市公司为兆易创新,其持股比例为0.95%。兆易创新是A股中参股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其董事长朱一明同时担任长鑫科技的董事长,双方在业务上深度协同,其DRAM产品由长鑫科技代工。据财报数据,2024年,兆易创新向长鑫科技采购商品及服务的总金额为10.18亿元,同比增长32.66%。

除了兆易创新之外,正帆科技、朗迪集团、翱捷科技、上汽集团、华安证券等上市公司,多借助认购产业投资基金份额、通过子公司间接出资的方式持有长鑫科技股份。不过,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这些上市公司持股比例相对较低。

长江存储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企查查显示,2025年9月25日,长江存储企业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动作被视为其启动IPO或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重要前提。

截至目前,直接持有长江存储股份的上市公司为养元饮品。2025年4月26日,养元饮品发布对外投资公告,通过控制的泉泓投资以16.00亿元对长江存储进行投资。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长江存储0.99%的股份。据此计算,长江存储投后估值约为1616.16亿元。

间接持有长江存储股份的上市公司包括国脉文化、南方传媒、当虹科技、市北高新、东方明珠等。这些公司均通过多层股权穿透实现间接持股,因此,其间接持股比例低于直接持有长江存储股份的养元饮品。

从资本逻辑看,企业股改后引入战略投资者将会推动企业估值的提升,长江存储亦符合这一行业规律。因此,在IPO之前,长江存储投资方同样可以获得估值重估所带来的投资收益。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