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虹业绩高增长:拥抱AI开启新一轮成长

2025年08月29日 16:09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杨现华

四川长虹在AI领域已经布局多年,如今公司开始进入收获期

2024年四川长虹(600839)营收首破千亿,成为家电行业仅有的四家千亿企业之一。进入2025年,公司又在盈利上开始发力,半年时间净利润就超越三年前全年的盈利额。成功迈上千亿规模之后,四川长虹在先做大后做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种种成绩背后,离不开公司全面拥抱AI。与许多企业在风口上转型不同,四川长虹已经在AI产品上落地近10年之久,是家电进入AI时代的领路人。当下,不仅是家电产品全面布局AI,四川长虹早已布局AI业务,完成了从彩电大王到“AI+智造”的转变。

集团AI布局开花结果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虹控股集团”)是四川长虹的大股东。秉承“科技长虹,产业报国”的使命,长虹控股集团旗下拥有包括四川长虹在内的7家上市公司,主业聚焦智慧家居、数字产业和特种装备等。

集团在AI布局上,已建设50余个国省级创新平台,3万余名创新人才从事技术研发。公司已在多个智能制造和AI技术上实现领先布局。

作为核心子公司,四川长虹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67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亿元,同比增长78.6%。

四川长虹业绩高增长:拥抱AI开启新一轮成长

对于业绩增长,除了公司不断提升主要产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经营质效外,被投资华丰科技(688629)公允价值增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长虹间接持有华丰科技5.22%股份,这是一家主要从事光、电连接器及线缆组件高科技企业。

伴随着AI的不断发展,华丰科技收入水涨船高,在科创板的股价也一路走好,作为主要股东之一,四川长虹自然受益。

AI+赋能闭环运营

作为长虹控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自有业务已形成“制造智能化-产品AI化-运营数字化”的技术闭环。

四川长虹在制造端应用AI优化生产流程,产品端通过AI赋能家电体验,例如全球首台AI TV即整合了多个自研与行业大模型。

除了布局制造业之外,四川长虹旗下的长虹佳华(03991)是公司旗下核心的数字智能服务子公司,定位于“新时代卓越的数字智能综合服务商”和“生态联接者”。尽管不直接研发底层AI模型,但长虹佳华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构建生态合作网络、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已成为AI产业化落地的重要推动者。

长虹佳华是头部AI厂商的全国级分销伙伴,并成为云与算力解决方案集成商,还在工业、医疗和安全等领域,提供AI驱动的定制化服务。百度智能云、微软和阿里云等等都是长虹佳华的合作伙伴。

自2024年5月股价启动以来,长虹佳华在港股已经累计上涨了约140%,成为强势成长股,有效助力公司市值管理。

AI家电厚积薄发

实际上,早在2016年四川长虹就已经开始布局AI。这一年四川长虹发布了全球首台人工智能电视,实现语音指令识别、智能节目推荐和多屏互动三大核心功能,较传统电视交互效率提升3倍。该产品获中国家电艾普兰奖,首年销量突破百万台,奠定行业标杆地位。

2023年四川长虹发布全球首个家电垂域大模型 “长虹云帆”,具备多维感知、多任务管理和场景自学习三大能力,成为首批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2024年3月,长虹云帆AI大模型平台成为四川首批在国家网信办成功备案大模型。9月推出了全球首款AITV-Q10T MAX,搭载沧海智能体系统,用AI大模型技术赋能电视,实现电视影像与真人交互功能。

目前,长虹AI TV已搭载家庭医生、口语陪练等20+创新AI应用,推动行业从“设备互联”向“服务生态”升级。

作为全球首款AI TV,其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40%,实现“类家庭成员”自然对话,支持能思考、会成长的智能体架构,可根据用户习惯动态优化服务策略。成为行业首个具备持续进化能力的电视产品。推动公司电视业务2024年收入达160.37亿元,同比增长10.27%。

AI赋能除了在收入端的贡献,成本端亦是如此。四川长虹建成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物流自动化率达95%,人效提升65%,75英寸电视单台制造成本下降33%。

一条生产线同时生产6种型号产品,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节省库存成本近1亿元。

四川长虹也已经表示,公司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有生产制造能力深度融合,强化AI+技术赋能,打造差异化产品技术。

2025年上半年,四川长虹净利润大幅增长,这印证了公司AI布局已进入利润释放期。未来随着AI中台如云帆大模型向更多场景渗透,四川长虹的“技术-成本-市场”正循环将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导地位。

责任编辑:qd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