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齐鲁银行(601665.SH)交出了一份稳健且颇具亮点的中期成绩单。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的背景下,该行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76%,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6.5%的优异成绩,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和战略执行力,不仅在息差、资产质量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企稳向好,更在规模增长、中收业务和资本实力等方面表现出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净息差与中收“逆势”提升
经营绩效持续向好
中报显示,齐鲁银行净息差企稳回升成为该行本期业绩最大的亮点之一。截至2025年上半年,齐鲁银行净息差为1.53%,较2024年底提升2个基点,特别是第二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显著回升5个基点,扭转了近年来持续收窄的趋势。而包括齐鲁银行在内,42家A股上市银行同期净息差企稳回升的仅有三家。
齐鲁银行这一积极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在负债端实施的精细化管理和结构性优化措施。近年来,该行通过积极响应利率自律倡议、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压降了负债成本。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齐鲁银行吸收存款成本率降至1.74%,同比大幅改善33个基点;向央行借款成本率降至1.83%,同比下降28个基点,显示出负债成本管控的显著成效。
在资产端,齐鲁银行保持稳健扩张态势,资产总额 7513.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6%;贷款总额 3714.10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6%,生息资产规模效应持续释放。其中,对公贷款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经济复苏背景下,该行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时严格控制风险准入标准。此外,该行持续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绿色贷款增速均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分别同比增长17.60%和30.03%。
中间业务收入逆势增长也是齐鲁银行最大的亮点之一。在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齐鲁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17 亿元,同比增长13.64%,增速较一季度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展现出较强的业务韧性。
齐鲁银行这一成绩,得益于在代理业务、结算业务等领域的持续深耕。代理业务方面,该行积极拓展财富管理业务,通过客户分层和产品创新提升中间业务收入贡献;结算业务则依托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巩固了在该领域的传统优势;银行卡业务和其他手续费收入也保持稳定增长,共同推动中收占比提升,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
报告期内,齐鲁银行在资产质量管理方面也交出亮眼成绩单,多项指标显著改善,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09%,较一季度末下降0.08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风险指标已连续七年保持优化。
与此同时,齐鲁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正在稳步提升,自2018年的192.68%,一路增长至2024年的322.38%,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343.24%,风险抵补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未来业绩释放预留了充足空间。
具体来看,齐鲁银行本期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对公贷款质量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占比稳步提升的制造业,其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 0.75 个百分点。这一成果源于该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授信,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建筑业等重点领域,该行通过加强贷后管理、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信用风险。
此外,从资产质量前瞻指标来看,齐鲁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 0.96%,较上年末下降 0.11 个百分点。这些指标充分反映了齐鲁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审慎经营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齐鲁银行资本实力同样强劲,截至二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10.46%,相比一季度末提升0.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61%,均满足监管要求并处于行业较好水平。资本实力的增强为该行业务拓展和风险抵御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8月13日,齐鲁银行累计共有 79.93亿元“齐鲁转债”已转换为公司 A 股普通股股票,齐鲁银行总股本增加10.66亿股,达到61.64亿股。作为资本充足率的“基石”,总股本的增加显著提升了齐鲁银行的资本实力。此外,该行通过优化风险加权资产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等措施,实现了资本内生性增长,减少了对外源性融资的依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