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员增长与AI就业破局 中公教育迎来整体性复苏?

2025年09月03日 19:56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25年的职业教育赛道:政策红利与行业洗牌交织,技术变革与低价混战并行。曾经以庞大线下网络横扫市场的龙头中公教育,在经历了近两年的低谷时刻后,其2025年上半年报告,却悄然传递出不同寻常的信号。

企稳信号来之不易

翻阅这份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企稳”二字,连续两个季度的营业收入环比正增长——从一季度的5.75亿元到二季度的5.80亿元,增幅虽微仅0.87%,但这抹持续向上的曲线,对于中公而言意义非凡。它标志着自2024年以来的持续下滑态势,终于在剧烈的内部调整和努力下,实现了“触底”。这增长背后,是团队成本管控、业务聚焦与组织重构的初步成效,为后续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其次,财报上显示的学员回归也让人眼前一亮。报告期内,一个关键指标——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相比去年同期的38万人次,实现了18.42%的显著增长,这是市场信心初步修复的直接体现。经历业务收缩的低谷后,中公教育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人员激励机制的调整,其正价课的市场竞争力正在回归,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在经历流失后,开始重拾升势。招生规模的企稳回暖,是现金流改善的源头活水,也是业务发展得以持续的根本前提。

刀刃向内的变革

企稳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强压下修复盈利能力,中公教育选择了最艰难却也最根本的路径:刀刃向内,重塑组织基因。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一场静默的管理革命在全国各省级分校悄然推进。其财报也提到,公司“针对省级分校管理团队进一步推进年轻化、专业化的人员梯队建设工作”。这绝非简单的换血,而是战略层面的深度重构。

据中公教育内部人士提到,年轻的管理者带着更强的成本意识、对数字化工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对市场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他们接棒后,首要任务便是向臃肿的成本结构开刀。“精细化管理”、“强化成本管控”在内部成为高频词。成效是立竿见影的: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18.51%,管理费用更是锐减33.56%。这绝非小修小补,而是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非必要开支,将宝贵的资源前所未有地向一线业务和教学服务集中倾斜。

这种极致的成本管控,直接反映在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上。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达到59.61%,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近3个百分点。有行业人士表示,在行业整体陷入低价白热化竞争、中小机构以牺牲利润换取生存空间的背景下,中公这一毛利率的逆势提升显得尤为珍贵。它证明,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提升运营效率,这家曾经的“规模之王”正在学会在“精益增长”的范式下挖掘利润空间。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为处理退费、投入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弹药。半年报显示,中公教育的待退费负债相对于今年年初减少了9550.7万。

寻找增长新坐标

自救不能仅靠节流,更要开源,寻找新的增长极。中公教育的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深耕并重构其传统优势的线下渠道,另一方面则押注AI技术开辟全新战场。

当许多教育机构在线上化浪潮和成本压力下收缩线下布局时,中公却出人意料地在上半年逆势新增了45个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中心。公司财报提到,新增的网点并非盲目扩张,而是精准“恢复并拓展县域及高校网络”。据上述行业人士表示,这透露出中公对下沉市场的深刻洞察和对线下渠道价值的重新定位,在公考、事业编、教师招录等领域,下沉市场的需求刚性且持续增长。深入县域的服务中心,能够更贴近本地化需求,提升品牌渗透率和信任度,缩短服务半径,增强学员粘性。而布局高校周边的网点,则是抢占源头流量,直接触达核心目标人群——应届毕业生。这张经过优化、更具韧性和渗透力的线下网络,构成了中公抵御线上冲击、深化服务交付、并为下一招考季放量奠定基础的坚实渠道护城河。

如果说线下网络的优化是巩固基本盘,那么“中公AI就业”战略的落地则是面向未来的关键一跃。公司的半年报用显著篇幅展示了这块新业务的进展:从2024年的“概念立项”到2025年上半年的“成品交付”,公司推出了行业首款AI就业学习机及配套的高端就业服务产品,并同步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经销商服务体系。这标志着中公的转型从口号迈入了实质性的商业化阶段。

公司表示,通过“硬件(学习机)+服务(高端就业指导)”的双轨模式,该业务板块上半年整体销售规模已突破5000万元。目前,这个数字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虽尚小,但其意义重大:首先,它验证了AI赋能就业服务这一新兴市场的真实需求与增长潜力;其次,“硬件+服务+数据”的模式,跳出了传统培训的单纯课时售卖逻辑,构建了更高的壁垒和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后,随着秋招季及公考、事业单位招录高峰的到来,这一业务线的爆发潜力巨大。

报告特别提到二季度研发投入环比一季度增长了8.36%,这清晰表明公司正在持续加码AI技术研发,优化学习机功能,深化AI在课程开发、个性化教学、智能答疑及就业服务全链条的应用,决心将“AI+就业”打造成驱动未来增长的核心引擎。

中公的转型爬坡仍在进行时。企稳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转型的彻底性,从“规模驱动”模式转向依赖教学效果、技术实力和精细化运营的“价值驱动”模式,这要求中公不仅在成本上“瘦身”,更要在战略定力、组织文化、人才结构上进行全方位的重塑。AI就业服务能否持续迭代并真正解决就业痛点,成为强大的增长引擎?年轻的管理团队能否持续驱动创新并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验证。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