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公布的中报业绩显示,锂电设备绝大多数公司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订单回暖反映在上市公司合同负债创历史新高上,叠加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倒计时等催化剂,锂电设备公司正迎来多重共振。
指数三天累计上涨25.71%,龙头公司股价频创新高,锂电设备展现强复苏信号。
2025年8月29日至9月2日,中信锂电设备指数自1331.42点升至1673.75点,累计涨幅25.71%,居全部概念板块第一,板块总市值三天增加264.01亿元,增幅23.08%。
年初以来,伴随国内逆周期政策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叠加海外厂商积极布局本土产能,锂电设备迎来新一轮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已披露半年报的14家锂电设备公司中,共有11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合同负债创历史新高。
多家券商分析指出,国内重启产能扩张、海外市场投入加速,锂电设备需求稳步回升。伴随固态电池逐步量产,新型锂电设备需求有望迎来千亿级别增量空间。
恢复增长的二季度
9月2日,锂电设备板块继续领涨市场。截至收盘,中信锂电设备指数单日上涨点55.51,涨幅3.97%。8月29日至9月2日,先导智能三日累计上涨48.03%、杭可科技累计上涨41.35%、赢合科技、利元亨分别累计上涨39.6%、33.8%,成交活跃度创2022年11月以来新高。
从财务数据上看,2025年二季度,锂电设备公司业绩“拐点"得到同步确认。
根据东财Choice统计数据,截至9月1日晚,A股14家锂电设备公司披露半年报,11家公司二季度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其中,先导智能二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35.12亿元,同比增长43.86%,实现归母净利润3.76亿元,同比增长456.29%,公司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6.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速双双扭负为正;二季度,杭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28.12%,实现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78.73%;赢合科技、利元亨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56亿元和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48%和36.77%。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A股14家锂电设备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8.4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31亿元,一举扭转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趋势,分别同比增长9.54%和10.89%。
同时,订单端也释放出回暖信号。东财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先导智能合同负债账面金额为130.57亿元,同比增长14.29%;同期,赢合科技、利元亨的合同负债账面金额分别为25.25亿元和20.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5.51%和55.72%。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数据,7-8月,国内锂电设备公开招标量达76GWh,同比增长220%,环比增长58%。
产能扩张重启 海外同步按下“加速键”
梳理来看,锂电设备公司业绩变化与下游电池扩产节奏高度相关,且先于电池产能投产落地进程。2020-2022年,伴随国内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锂电池龙头开启加速扩产,叠加国内二、三线电池厂的跟进和储能电池政策推动影响,锂电设备需求激增。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0年,国内新增动力电池装机63.6GWh,新增储能电池装机1.8GWh,两项合计65.4GWh;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新增装机量达到154.5GWh,同比增长142.92%,储能电池新增装机5.8GWh,同比增长222.22%,两项合计160.3GWh,同比增长145.11%。期间,国内锂电项目投资总额由2020年的2739亿元增至92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8.66%。
2022年,国内新增动力锂电装机量进一步提升至294.6GWh,同比增长90.68%,新增储能电池装机130GWh,同比增长2141.38%,两项合计424.6GWh,同比增长164.88%。国内锂电项目投资总额在当年突破1.3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东财Choice统计数据,2020-2022年,A股14家锂电设备上市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2.95亿元、455.54亿元和614.1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亿元、45.44亿元和60.06亿元,年均增长42.38%和52.87%。
2023年,由于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整体下行,动力电池厂扩产节奏有所放缓,锂电设备商订单承压。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国内新增动力电池装机量387.7GWh,同比增速降至31.60%,新增储能电池装机48.2GWh,同比下滑62.92%,两项合计435.9GWh,同比微增2.66%。期间,国内锂电项目投资总额降至1.1万亿元,同比下降20.86%。
2024年,国内锂电池装机量增长修复,动力锂电池新增装机548.4GWh,同比增长41.45%,新增储能电池装机109.8GWh,同比增长127.8%,两项合计658.2GWh,同比增长50.99%。但全年锂电项目总投资金额仅为3200亿元,同比降幅超过70%。
受此影响,2024年,A股14家上市锂电公司营业收入由2023年的679.14亿元降至585.64亿元,归母净利润由51.42亿元降至8.0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3.77%和84.4%。
进入2025年,伴随国内逆周期政策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叠加海外厂商积极布局本土产能,锂电设备迎来新一轮增长。
根据东吴证券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国内新增锂电产能规划已超过1000 GWh。其中,宁德时代新增规划产能达405GW,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5月,宁德时代在港股实现二次IPO,募集资金353 亿港元,计划用于匈牙利德布勒森72GWh锂电池工厂项目建设以及补充营运资金。根据东吴证券测算,宁德时代规划新增项目预计将产生近1455亿元的锂电设备需求。同时,截至6月末,比亚迪新增规划产能178GWh,对应新增设备投资总额516亿元。两家公司新增规划产能合计达583GWh,对应潜在设备需求总额达1971亿元。
同时,海外市场同步按下“加速键”。根据东吴证券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大众、LG化学、SK、松下、三星、规划新增电池产能分别为240GWh、281GWh,159GWh、68GWh和38GWh,对应新增设备投资总额分别为1150亿元、1124亿元、795亿元、340亿元、228亿元,合计3637亿元。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计,2030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预计将达到3754GWh。其中,欧洲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190GWh增长至2030年的918GWh,复合年增长率接近30%;美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143GWh 增长至2030年608GWh,复合年增长率为 27.2%。
此外,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CESA)统计,2025年1-6 月,国内储能产业链各类产能项目(含公示、签约、在建、投产)共计236个,计划总投资达4870.13 亿元,设计年产能达1700.63GWh。
东吴证券预计,2026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2984GWh,全球储能锂电池需求将达476GWh,两项合计3460GWh,预计新增产能投放1086GWh,对应锂电设备需求达1433亿元。
固态电池产业化倒计时
锂电设备的新催化剂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首次将固态电池列入行业重点发展对象并提出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从战略高度和行业标准层面推动产业发展。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同时,计划推出60亿元重大研发专项,用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
作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显著优势,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中信建投分析指出,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固态电池行业呈现出产业化节奏逐渐清晰、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技术路线逐步聚焦和应用场景开始扩展等特点。在技术进步、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共同努力下,固态电池量产节奏逐渐明晰,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迎来持续增长。
根据中信建投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半固态加全固态电池出货量约为7GWh。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到2027年,伴随工信部固态电池项目结题,固态电池产业将从市场发展初期迈向快速上升期,国内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进入快速放量阶段,预计全年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8GWh;2030年,出货量进一步提升至65GWh。到2035年,中国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出货量或将超过300GWh。
东吴证券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多数企业计划在2027-2028年实现小批量装车或量产目标。电池厂商中,根据宁德时代披露,公司已重点布局固态电池,目标2027年小批量量产。其中短期由半固态电池过渡,推出凝聚态电池,预计快速实现量产。二、三线厂家也计划在2026-2027年完成小批量装车。其中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均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固态电池装车,2028年实现量产。国轩高科计划在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小批量装车,2029-2030年实现量产。
此外,整车厂商中,比亚迪已于2024年实现60Ah级固态电芯中试下线,能量密度达400Wh/kg,公司计划在2027年至2029年实现小批量装车,并在2030年至2032年进入量产爬坡期;广汽埃安计划2026年小批量装车;长安汽车、上汽清陶、一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也都发布了2027年小批量装车计划。
东吴证券预计,固态电池行业2025年陆续完成中试,2026-2027年陆续小批量装车,2028-2029年形成规模化量产,全球固态电池产能有望从2024年的17GWh提升至2029年的190GWh,5年合计新增约173GWh。
海外市场上,日本以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锂电池商用化为目标。2024年11月,本田首次公开自研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明确将于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全固态电池;丰田计划在2026年开始量产全固态电池。韩国三星计划于2027年开始量产固态电池,LG新能源则计划于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根据艾默生电气集团(EMR)测算数据,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约为7.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2亿元。预计到2034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41.1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2.7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3%,其中中国市场2025-2034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36.8%。
新设备、新需求、新增量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指出,固态电池设备作为产业链最重要的上游环节,随着固态电池生产线大规模的建设和投产,固态电池设备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最先受益的环节。
与传统液态电池生产线相比,固态电池产线单GWh设备投资额较传统液态电池增加一倍以上,从1.2亿-1.5亿元提升至2.5亿-3亿元,尤其是当前固态电池产线尚处于中试线阶段,其设备投资额约为传统液态电池设备投资额的4-5倍。
根据 EVTank 统计,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0亿元,其中半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约为38.4亿元,全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为1.6亿元。
中信证券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设备市场将从13亿元进入533亿元,2026-2030年年均增速超过150%。EVTank 预计,随着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固态电池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显著提升,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079.4亿元。
其中,从产业链价值分析来看,与传统液态电池产线相比,固态电池产线中前段、中段价值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到 80%左右,将成为设备升级的核心增量环节。
根据中信证券统计,在传统的液态电池产线中,液态锂离子电池产线前段、中段设备价值量占比接近70%。其中,前段设备涉及干法混合、干法涂布等环节,是决定电池性能基础的关键,干法涂布设备、辊压设备价值量突出,前段设备价值量占比达到30%。中段设备负责电芯的核心结构成型和电解液精准填充,直接关乎电芯的安全性、良品率和生产效率,价值量占比接近40%。
与之相比,全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与隔膜,取消注液工序,新增干法电极工艺、固态电解质合成、固态电解质成膜等核心工序环节。
中信建投表示,由于固态电池所使用的干法工艺设备复杂度高,因而前段设备价值量占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价值量的35%-40%左右,显著高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前段设备31%的占比。中段环节则因新增等静压机且高精度叠片机价值更高,设备价值量占整线设备将提升至45%。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当前中试阶段固态电池单GWh设备价值约为5亿-6亿元,后续随着规模化量产及设备节拍&良率提升有望降至2.5亿元/GWh。预计到2029年,国内新增全固态电池产能80-100GWh,对应固态电池设备需求有望达到200亿元。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