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产业观察:高能环境全链路布局成型,打造稀缺性资源化平台

2025年10月17日 17:1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固废危废资源化行业正迎来政策、技术与需求的三重驱动。随着"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提升至战略高度,行业发展空间持续打开。

在此背景下,行业内优质企业凭借深厚的产业积累和前瞻布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高能环境(603588.SH)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根据其最新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1.60亿元,归母净利润6.46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6.00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5.18%和29.03%。通过完善金属资源化产业链、提升危废处理能力、推进数字化变革等举措,该公司正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强化自身竞争优势,随着行业规范化程度提升和资源化需求持续释放,有望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增长的上行通道。

政策驱动下固废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金属资源化成绿色发展必由之路

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是指通过熔炼、萃取、电解、提纯等物理或化学的处理工艺,提取固废或危废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元素资源,并进一步加工生产成为产品并对外销售的过程。其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及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近几年的业态发展来看,在"无废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政策驱动下,固废资源化行业的整体规模正迎来增长。今年6月5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达到44.7亿吨,同比增长4.44%,近五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综合利用量为26.5亿吨,同比增长约3.11%,同时资源化利用率从2020年的55.4%提升至2024年的59.3%,上升趋势明显。未来随着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步,固废资源化行业市场容量持续扩大,行业需求缺口有望持续打开。

政策层面的支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到2025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同时,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发布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计划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2030年实现体系更加完善。多项政策从完善废弃物回收体系、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相关产业、完善政策机制等多个维度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支持。

行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广阔前景,无疑为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优质企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机构分析指出,目前金属资源化业务在节能降碳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根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碳减排的定量分析研究,使用再生金属原料相比原生矿产,减排效果明显。同时,今年3月"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再生金属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关数据显示,2021-2024年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保持约7%左右的年均增速。再生金属产业作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未来有望在有色金属供应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高能环境为例,作为国内固废危废资源化领域的头部企业,高能环境通过多年领域深耕已建立起完善的金属资源化产业布局,其业务目前已覆盖江西、甘肃、广东等多个省份,形成了涵盖铜、铅、镍、金、银及铂族、铋、锑等多金属的综合回收体系。其中,在镍产业链方面,公司通过金昌高能、高能中色等子公司构建了从含镍工业废料到高冰镍、硫酸镍等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铜产业链方面,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具备年产阴极铜10万吨、锡锭2000吨等重要金属的生产能力,并通过江西鑫科项目实现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全链条延伸;铅产业链方面,截至2024年末公司年产电解铅25000吨,精铋产能规模也已达全球领先水平。凭借三条主要金属资源化路径,高能环境已实现了对不同品类工业废料的精准化、高效化处理,形成了资源互补、协同增效的循环经济模式。

进一步分析产业布局可以发现,高能环境前端项目如高能鹏富、珠海新虹产生的合金产品可直接供给江西鑫科进行深度加工,而江西鑫科的部分产品又可为金昌高能提供原料,这种内部协同机制有效增强了公司原料保障能力,同时显著提升了其多金属综合回收的经济效益。在前后端紧密衔接的产业布局下,公司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由此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全产业链运营的资源化利用企业,并在领域内打造了持续增长的基石。根据其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高能环境的毛利率为17.85%,较2024年提升了3.42个百分点,伴随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公司毛利率正稳步提升,整体经营表现持续向好。此外,通过持续拓宽回收金属种类、延伸产品链条、布局上游资源等举措,高能环境亦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竞争优势。预计未来在政策支持与行业需求双重驱动下,资源化业务有望持续为该公司贡献增长动力,推动业绩实现高质量增长。

危废需求增长且结构紧缺

战略布局循环经济价值凸显

在固废资源化行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危险废物处理领域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研究数据显示,2016-2023年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复合增长率达10%以上,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据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显示,至2023年全国危废产生量已达10546.5万吨,其中化学原料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五大行业贡献了主要产量。从长期趋势观察,除2020年受特殊因素影响外,危废产量始终保持稳定增长。这一持续增长的需求基础为危废处理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危废行业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多数省份危废处置设施负荷率不足50%,其中利用设施负荷率普遍仅在2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88%的处置企业仅能处理5种以下危废种类,导致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盐等特定品类处置能力依然紧缺;二是受运输特殊性限制,区域性产能错配问题显著。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具备多品类处理能力和广泛区域布局的头部企业获得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以高能环境为例,公司凭借全面的资质和规模优势占据了有利地位。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目前持有核准危废处理牌照总量达96.035万吨/年,这一规模优势确保了公司在处理品类和区域覆盖上的灵活性,更使其能够从容应对不同种类的危废处理需求,为业务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高能环境在铂族、锑、铋等战略小金属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布局。而这些金属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其子公司金昌高能二期项目投产后,该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金2吨、铂2吨、钯2吨等贵金属的规模化产能,成为国内铂族金属回收领域产能规模最大、工艺链最全的企业之一。这一布局有效提升了高能环境的盈利水平,并在国家资源安全层面形成了重要战略价值。

不仅如此,高能环境在大力发挥其危废处理规模优势、深化战略金属布局的同时,亦积极拓展非金属资源化业务,形成多元化布局。目前高能旗下子公司安徽中鑫宏伟主要专注PA、PET等再生塑料细分领域,其产品具备显著的减碳属性,符合国际市场环保要求。而另一家子公司则在全国布局5个生产基地,年处理废旧轮胎60万吨,生产高分子材料50万吨。这些布局有效完善了公司的产业版图,并展现了其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综合实力。通过金属与非金属业务协同发展,高能正在构建更加完整的资源化产业链,为其在危废处理领域的持续领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政策导向上,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危废利用处置结构,推动循环利用。随后多个省份相继发布引导性通告,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缓解行业供需矛盾,加速行业整合,更有利于规范经营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数字化与生态化变革注入新动能

前瞻布局有望引领未来

在固废危废资源化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一场由数字化和生态化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行业内深入推进,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行业发展的变量来看,现阶段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重要因素。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正在驱动产业智能化升级,通过智能分选、工艺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正在重塑传统交易生态,B2B电商平台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标准化交易流程、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固废危废资源化行业向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在智能化转型实践中,以高能环境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据悉,高能环境一方面率先在行业内推广应用AI智能巡检系统,该系统通过融合飞书知识库、多维表格及Aily平台等先进工具,实现了对厂区监控视频的智能分析、异常事件秒级识别和预警通知自动流转。这项创新在多个厂区部署后,显著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前瞻性,并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能环境亦将数字化提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据了解该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效率与人工智能变革委员会",由高层直接领导,负责统筹推进AI技术在各个业务场景的落地应用。该委员会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深度融入从生产运营到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这种顶层设计体现了公司引领行业数字化变革的坚定决心。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化与生态化变革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前瞻性地布局,已经在智能化运营和数字化管理方面建立起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当前运营效率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构筑了面向未来的竞争壁垒。展望未来,随着行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高能环境等在人工智能应用、数据积累和平台建设方面的投入将持续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有望为其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坚固支撑。

责任编辑:qd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