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迈瑞医疗医疗发布三季度成绩单。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如期迎来拐点;归母净利润25.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33.5亿元,同比增长30.0%。经公司初步测算,2025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相较2025年第三季度有所提速。
值得一提的时,公司国际市场业绩持续发力,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6.0亿元,同比增长11.93%,相较上半年增长提速,占集团营收的比例更是达到了50.6%。其中,欧洲市场表现突出,同比增长超过20%,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在业绩向好之际,迈瑞医疗的国际化战略也将迎来新的“支点”。近期,迈瑞医疗公告,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国内唯一进入全球前30的医疗器械公司,迈瑞医疗多个产品线市占率位居全球前三,国际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过半,公司在此时选择“进军”港股,不仅是资本运作的简单延伸,更是公司为“数智化、流水化、国际化”战略拓展空间。
国际业务提速,增长韧性凸显
三季报显示,迈瑞医疗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海外高端客户群的持续突破、本地化平台能力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全球各主要地区收入的均衡分布。
据了解,迈瑞医疗的国际化自2000年启程。历经25年的深耕布局,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超40个国家设有64家境外子公司,搭建了庞大的全球化研发、生产制造、营销以及服务网络,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多年维持市场前三的地位。2025年第三季度,国际市场的营收贡献已经超过集团整体营收的50%。
迈瑞医疗在财报中表示,“目前国际市场的业务进度基本符合公司预期,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入建设全球化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完善全球服务保障体系,为国际市场长期的快速增长提供更强的韧性。”
梳理迈瑞医疗的国际化之路,不难发现,在其发展历程中,资本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补充角色。资料显示,90年代,通过引入风险投资,迈瑞医疗得以在发展初期就全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初步建立了目前三大主营业务的雏形。2006年,公司启动美股IPO并顺利上市,这对公司国际市场的拓展意义重大,不仅帮助公司以并购的方式打开了美国市场,更显著提升了迈瑞医疗作为医疗器械新生力量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从2016年开始,迈瑞以监护仪、超声、血球为代表的产品开始逐渐步入高端化,尤其是2018年以来国内市场进口替代的步伐也显著加快,在这个背景下,A股IPO则是助力为迈瑞医疗加大研发投入、深化高端客户群渗透注入了强劲动力。
对于近期启动的赴港IPO,迈瑞医疗表示,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国际影响力,匹配全球化发展战略;通过港股平台优化全球员工激励和人才吸引,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构建全球化资本平台,加速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和发展;以及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和流动性。
业内人士认为,迈瑞医疗拥有健康的现金流和资金储备,因此融资肯定不是核心目的,而构建“A+H”双资本平台的战略意义已远超简单的融资需求。
赴港上市擘画未来,资本助力全球扩张
对于赴港上市的意义,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指出,当前,“数智化、流水化、国际化”这三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将决定迈瑞医疗未来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企业战略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人才,港股IPO将为公司后续设计并实施覆盖全球核心人才的股权激励计划创造便利条件,助力吸引并提升全球优秀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随着公司更多产品的创新能力开始进入引领者阶段,依托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向全球投资者清晰传递迈瑞“全球领先、创新驱动”的世界级医疗器械企业及数智化医疗引领者的定位与投资价值,显著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及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放眼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优质医疗资源紧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迈瑞医疗凭借品牌力与数智化优势已经“抢占先机”,正处于加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地缘冲突频发,市场窗口有限,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紧迫性突出。同时,香港资本市场对优质龙头资产具有较强包容性和估值溢价,为国际化资本运作提供了有利环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230亿美元,并将以5.7%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697亿美元。据公司统计,迈瑞已布局的业务对应国际的可及市场空间约5,700亿元,而公司2024年的国际收入约为164亿元,对应的市场占有率仅为低个位数。其中,公司预计当前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可及市场空间和中国类似,均约1,300亿元,而公司2024年在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仅约为109亿元,对应的市占率仅略高于8%。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迈瑞医疗也将需要借助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快速切入新赛道、掌握新技术,同时发挥各产线之间的协同性,持续做大做强,提升可及市场空间,推动公司在全球市场格局的风云变幻中保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更多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