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公募自购金额合计超1600亿元 权益型资金取代债券型资金变“聪明钱”

2024年08月29日 10:51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特约 李甜甜

今年以来,市场低位大幅震荡,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公募基金宣布自购金额合计已超1600亿元。新一轮公募自购潮起,被投资者解读为公募基金对A股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乐观判断,也是机构投资者用自己的钱对市场有信心的展现。

自购规模不升反降

尽管基金公司宣称的自购规模累计上千亿,但由于可以随时申购和赎回,机构实际增持的净头寸并不高。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8月20日,公募基金实际净申购额为29.5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4.74亿元,同比下降15%。

笔者统计了公募基金自购的净申购规模,可以看到2021-2023年是公募自购高峰,机构持续加码;今年公募自购本身,只是过去几年公募自购的延续,甚至今年净申购规模要显著弱于已经下滑的2023年。如果从月度数据来观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今年以来公募净申购额自3月以来持续下滑,7月机构净申购规模已下降仅象征性的3.1亿元。

2021-2023年,公募净申购61.45亿元、78.77亿元、60.61亿元,而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却从25.7万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1.2万亿元。仅从净申购规模来说,基金公司的自购对于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同年代的“聪明钱”在变

市场参与者通常认为,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意味着对后市的强烈看好,毕竟拿出真金白银比“口头”唱多显得更有诚意,但对历次基金公司“自购潮”的复盘,可能会打破这一“刻板印象”。我们将公募的自购资金按照投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权益型资金,另一类是债券型资金。

首先是2005年-2020年这一段,债券型资金更聪明。权益类资金相对逊色,追涨杀跌是他们的最爱。2009年11月到2010年3月,公募连续5个月大幅申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同期,上证指数在金融危机反弹后达到阶段性高点。2015年6-8月,公募基金连续3个月净申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当时恰逢市场快速下跌。2017年5月-2020年8月,公募机构平稳、持续地净申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

有趣的是,2019年1、2月,公募净申购权益类基金规模降至冰点,市场也终于开始由熊转牛……可以说在2020年之前,公募基金很难追得上市场的节奏,几乎每一次对权益的加仓都在市场高位。

同一时期,债券型资金是聪明钱。第一波债券型基金自购潮开始于2007年2月,并在2007年9月达到高点(上证指数于10月见顶),这波自购一直持续到2008年6月才告一段落。此后的两次小型自购潮(2010/12和2011/3)都是股票市场高点。

此后,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公募自购资金更加偏好抄底权益,债券基金缺位,直到2018年3月,债券基金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权益市场此后跌跌不休。与债券基金作用相同的还有货币市场基金,2015年6月,公募净申购货币基金规模见顶,同时见顶的还有A股……

总体来说,2020年之前,债券型资金才是公募自购资金中真正的聪明钱,他们像闹钟一样准时,每逢市场高点都会提示风险。

其次是2020年至今,权益型资金认购境外公司变“聪明”。2020年之后,公募基金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史无前例的规模,再比如工具的多样化。公募的自购开始常态化地处于高位,2020年1月到2024年7月,公募月均净申购4.99亿元。自购标的中FOF、QDII、另类投资开始频繁出现,自购资金的投向和策略越来越呈现多样化。

2021年3月是公募又一轮自购潮起之时,并于2022年10月创下历史性的净申购额(包括权益和债券型基金)新高。也就在2021年3月,彼时工银瑞信大和日经225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成为当月公募净申购金额最高的基金。

好消息是,此后3年日经225指数迭创新高。而其他公募对股票市场的节奏把握也越来越好,2022年11月-12月、2023年11月-2024年1月公募基金在市场底部,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自购,权益型自购资金成为了新阶段的“卡点王”。

对比来看,同期债券型资金开始丧失“准头”。2022年10月后,公募开始逐渐收缩在债券型基金的头寸;然而此后的两年,债券基金表现并不比2020~2022年表现逊色。 

(作者系爱方财富基金分析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