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驱动下,高速光模块的需求愈发旺盛,国内光模块(CPO)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9日,在17家光模块概念股中已有14家披露了2024年半年报,其中12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八成。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业绩增长的公司主要得益于光模块高端产品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内外高速光模块市场需求的增加,预示着数据中心对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迫切需求,这也为光模块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机会。”
高速光模块需求增长
在14家光模块公司中,有8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成倍增长。
具体来看,8月29日,新易盛发布公告称,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5亿元,同比增长200.02%。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新易盛主要为云数据中心客户提供100G、200G、400G、800G及1.6T光模块产品。报告期内,得益于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和高速率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点对点光模块产品的产能、毛利率、营业收入分别为912万只、43.36%、26.8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增加。
2024年上半年,中际旭创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8亿元,同比增长284.26%。中际旭创表示:“报告期内,主要得益于800G/400G等高端产品出货比重的快速增长。”
2024年上半年,天孚通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4亿元,同比增长177.2%。对此,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受益于AI技术的发展,高速光器件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公司有源和无源产品的收入增长。”
另外,德科立、太辰光、锐捷网络、华工科技及联特科技,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47%、10.96%、10.08%、7.4%及4.08%。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上述公司均提及了自AI需求爆发以来,拉动了800G等高速率产品需求增长。
此外,在14家公司中,有6家光模块公司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例如,博创科技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7.5万元,同比下滑91.14%。公司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电信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实现销售收入3.67亿元,同比下降47.05%,占总销售收入的48.8%。然而,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算力需求的增加,公司数据通信、消费及工业互联市场业务实现了增长,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52.70%,占总销售收入的51.03%。
詹军豪认为:“在AI发展的大浪潮中,业绩下滑的企业,主要存在技术迭代、产品升级未能跟上市场步伐;过于依赖传统业务领域,未能有效拓展AI、云计算等新兴市场;或是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出现问题。”
企业加速扩张海外市场
受益于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推动,光模块行业具有较高景气度。
根据Yole Intelligence数据,2023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为109亿美元,在云服务运营商和国家电信运营商对400G/800G以上高数据速率光模块的高需求下,预测2029年将达到224亿美元,2023年至2029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将实现11%。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光模块应用场景主要分为数据通信和网络通信两大领域,其市场前景光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市场对高速率、大容量光模块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光模块的海外需求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企业正加速扩张海外市场。
近期,天孚通信拟收购苏州天孚之星全资控股泰国工厂。新易盛拟募资18.8亿元,用于泰国高速率光模块新建项目等。
光迅科技称,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出口量稳步提升。公司海外工厂于去年底投产,产能正在逐步建设中。
铭普光磁表示,为了满足部分海外客户对光模块、光器件的需求,公司在海外制造基地越南、马来西亚积极布局。
另外,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7月份,光模块的出口金额为37.58亿元,同比增长了61%。
产能布局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加大研发。例如,中际旭创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27亿元,同比增长62.24%。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向记者表示:“企业加速海外市场布局主要为提升市场份额、满足海外客户需求、分散风险以及抓住市场机遇。长期来看,海外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通过不断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高端客户合作的光模块企业,有望在未来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股上市公司2024三季报显示,A股整体的盈利情况已出现边际企稳回升。主板业绩优势继续扩大,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明显占优。科技延续分化,消费保持韧性,金融明显修复。三季报显示一些行业有着很高的配置价值。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