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智慧丨总体是可控的,结构是纠结的

2025年05月03日 11:2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主持人 | 尹星

热点板块此消彼长

主持人:本周指数波动幅度依然较小,热点板块依然是泛舟上周说的“一条半”为主。消费类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但我发现,还是有能顶上的板块存在。 

民间智慧丨总体是可控的,结构是纠结的

泛舟:因为本周两市成交金额始终在10000亿元以上。在阶段量能稳住的背景下,热点板块出现震荡,势必会有其它板块顶上。上周我对4月热点板块描述得很清晰了,主线一条半,辅线多条。上周末到本周初,有一条辅线被主力资金看中,直接分流了部分消费类的资金,那就是数字经济。到了周二开始,同样属于成长科技的高端制造也出现资金明显流入的迹象。如此,其它主线与辅线内的资金就被加速挤出。 

主持人:本周除了消费,就属电力震荡最大。 

泛舟:对!这就是市场在资金总量相对稳定的背景下,热点板块此消彼长的结果。不仅仅是你说的两大板块,还有周期也在周三出现了筹码松动的迹象,但由于周期中也含有成长科技上游材料的概念,波动幅度并没有电力和消费大。 

主持人:那这段时间热点板块来回切换,岂不是短线操作难度很大? 

泛舟:别带有个人的主观想法,跟着模式走,跟着信号来,仓位控制下即可。就这么几条线,模式内的就上,没有信号就看。由于消费、电力都属于明显衰退期,周期处于震荡整固期,数字经济及高端制造又刚起来,市场热点让人感觉有点乱是正常的。而且像消费这类4月的最强主线,上周说了,没有溃败的迹象,本周依然没有。因为这个板块内低位总有些标的能在关键时刻顶上来,维持板块一定的热度。市场每个月都会有可持续的清晰主线,你只要能发现,再有交易的模式方法,操作难度就会大幅降低。 

主持人:马上进入五月,指数和热点板块你怎么看? 

泛舟 : 指数短期处于多空博弈阶段,尚未分出胜负。短中期还得有一次回压。热点方面,随着年报披露的结束,相信中小市值成长科技类会重回市场涨幅榜前列。但传统板块也不会退得太快,五月中上旬会共存,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类逐渐占优。 

 

5月会不会风格切换

主持人:节前果然再次出现消费、电力板块高标股的大退潮,萧萧怎么看待这种炒作节奏? 

海风若雨萧萧:市场能打的消费、电力这些品类市值都不大,“故事”空间也有限,显然与高大上的科技属性板块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要说板块还存在着盈利能力的巨大落差,所以这些股票高低位循环炒作特征比较明显。市场共识是,消费是今年主要的内部挖潜方向,4月高层会议会有较多的政策利好,就与2024年12月会议期间市场爆炒消费百货是一回事。 

主持人:你是说像2025年初一样,4月爆炒过消费,5月会再度出现风格切换? 

海风若雨萧萧:不能简单类比春季行情风格切换。发动科技股行情有两个必备要素,一个是流动性要素,一个是宏大故事要素,其中流动性是基础条件,宏大故事是“催化剂”。每年一季度是流动性最宽松的时段,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把英伟达都直接“击沉”了,则是最好的催化剂,所以才有了风格大切换。但是目前观察不到这两个必备要素,尤其是“催化剂”,市场日成交万亿水准,主打某一主题是足够的,但是没有“催化剂”,那就很难促动市场资金有序流动。就好比2023年9—10月,市场也处于跌势,但是华为M60手机横空出世,刺激了华为主题的炒作逻辑,连带光刻机板块都扶摇直上。5月会不会风格切换,超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指望不上的,就看有没有催化剂了,如果没有,那么市场只有继续围绕“三低”属性的板块展开轮动炒作。 

 

保持低预期

主持人:市场还是没有方向,下周骄阳怎么看? 

骄阳:还是那个观点,指数上盯住全球主要股指看即可。其实这里重要的不是指数,而是个股。当前市场短期更多是游资抱团行情,下周估计还是这样。唯一的变数就是,指数面对30天线压力,是选择继续震荡呢,还是选择往下杀一下?不管怎么走,总体是可控的,但是结构是很纠结的。 

主持人:那应该怎么应对呢? 

骄阳:保持低预期,保持相对风险可控的仓位,这个是前提。指数没有新主线之前,更多思考真正持续成长的优质企业,可能是未来2-3个月内最好的思路。 

主持人:本周表现最好的应该是机器人板块了。 

骄阳:是近期T链不断有实质性催化出来,另外短期内还是有不少其他催化消息落地,这点大家自己梳理一下会很容易发现。上周会议消费端低于预期,但对人工智能表述是超预期的,所以使得板块内核心品种有了更大的韧性,换个说法,就是中军稳定,小弟们就可以表现了。科技和消费就像跷跷板,资金从消费流出,必然就是往科技上流入。 

主持人:如果说当下政策引导资金强化科技的话,除了机器人,还有哪些细分比较好? 

骄阳:目前看,AISOC芯片、CPO整体最超预期的方向,不过要注意,近期演绎的是政策超预期+业绩超预期,重点从这个条件下去思考是重中之重。对业绩不及预期的板块内个股可别太上心。未来2-3个月,关注的一定要是真正成长性强的强者。 

(本文已刊发于5月3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作分析,不作做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