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扩张提速、负债成本优化叠加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共同推动银行业净利润边际改善,消费贷、经营贷贴息政策落地利好银行零售信贷的增长,避免了银行内卷性竞争同时未影响银行贷款端收益率,对银行息差予以呵护。
8月12日,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并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随着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贴息政策的落地,有望撬动银行零售信贷的增长。
在个人消费贷方面,贴息对象为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贴息消费额度上限5万元;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支持范围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政策实施期限1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经办银行为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业务规模相对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在服务业经营贷方面,贴息对象为向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100万元、贴息最高1万元;政策期限为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经办银行为21家全国性银行。
对于两类贷款贴息,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贴息资金由经办机构直接扣减,政策到期后,将视情况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范围。
贴息从供需两端发力,有望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撬动信贷精准支持消费。本次贴息政策是对2025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细则落实,从银行角度来看,主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贴息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需求端有望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供给端有望提高服务消费供给能力。
第二,财政金融协同,放大资金乘数效应。按1%的贴息比例测算,1亿元财政贴息有望带动100亿元贷款资金用于消费或消费供给。
第三,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增长有望受益。贴息政策经办商业银行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配合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上述两类银行零售信贷投放力度有望加大,此外,财政部也表示或视情况扩大经办行范围,不排除后续覆盖至优质区域行。
第四,兼顾金融支持实体可持续性。贴息缓解负债端成本压力,有助呵护银行息差。
第五,严格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有助于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风险防控。
贴息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实际上,此次财政部、央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服务业经营主体两项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为前期扩内需政策的延续,2025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首次提及对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7月31日国常会正式部署了两项贴息政策。政策出台后,一方面其可视作消费信贷特殊国补,以财政金融联动方式,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的融资成本,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激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政策精准灌溉,仅惠及真实需求客户,贴息部分在银行收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资金直接惠及消费者,降低客户实际利率同时抑制储蓄行为,充分释放价格敏感型客户消费意愿并提升市场活力。
两项贴息政策支持范围广泛,政策差异突显普惠、普适性。两项政策贴息资金均由各级财政承担(中央90%、地方10%),同时政策细节亦具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支持范围方面消费信贷不含信用卡,单笔5万元以下限额内均可享受贴息,5万元以上政策仅支持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重点领域,而服务业贴息对象包括餐饮旅游等8类经营主体,但二者共同涵盖了绝大部分个人消费及服务业主体的信贷需求。
第二,政策实施期限均不超过1年,其中消费贷贴息于9月1日起实施,但二者均有延期可能。
第三,贴息比例均为1%,但消费贷不得超过合同利率的50%。
第四,二者均有贴息限额,其中服务业单户享受贴息规模上限为1万元,消费贷借款人在单家机构享受贴息上限为3000元(单笔5万元以下部分上限为1000元),具有多次消费需求的客户可向多家机构申请叠加额度。
第五,服务业不得重复享受中央财政其他贴息政策,但可与地方财政贴息叠加(不得超出扣除已有贴息后的水平),消费贷政策叠加尚未明确。
第六、经办机构层面,消费贷包含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其他消费贷款发放机构,服务业为21家全国性银行。
此次贴息政策落地的诉求在于防止内卷性竞争,兼顾银行息差稳定及零售风险状况。前期银行消费贷价格战加剧了银行息差压力,银行价格端对客户予以让利,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2.8%。而此次贴息政策银行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资金(服务业经营者已付利息将直接返还),避免了银行内卷性竞争同时未影响银行贷款端收益率,对息差予以呵护。
此外价格端维稳使得银行无需通过信用下沉+高风险溢价方式寻求规模扩张,叠加增量信贷需求的真实性具有保障,资金违规挪用的现象将减少,零售信用风险或边际修复,同时贷款规模扩量亦贡献分母摊薄不良率整体水平。
政策引导释放真实信贷需求,此次贴息经办行均为全国性经营机构,兼具客户规模优势及完善的信息系统,可精准识别信贷资金流向,更利于政策有效传导。根据开源证券的测算,上市银行消费及经营贷占总贷款比重约为12%,未来政策支持范围亦有扩容可能,结合行业数据,2024年年末经营+消费(不含住房)贷合计45.2万亿元,假设每年新投放贷款占存量比重的30%即13.6万亿元,若全部符合贴息1%的要求,则对应财政开支约为1360亿元,故1年的财政投入即可带动百倍的信贷增长,财政资金对信贷的撬动效应凸显。
财政贴息直接惠及消费者及服务经营主体,对银行信贷增长及息差稳定均予以呵护,避免银行价格战下的内卷式竞争,助力行业发展趋于良性。政策到期后存延期扩容可能性,未来抑或呈现中央财政支持全国性银行,各地财政支持地方性银行的局面,更利于重点区域企业活力及消费需求的释放。
此次贴息政策落地阶段性利好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尤其是具有较好零售客群基础的全国性银行,在维持3%信贷利率隐性下限的同时,吸收了原本地方性银行潜在的信贷需求,助力消费信贷量增价稳,同时零售风险改善将降低信用成本,红利逻辑驱动的行情或受此强化。
银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2025年二季度,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阶段重在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季度,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成效进一步显现:1.信贷合理增长,5月降准落地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2.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5月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引导LPR同步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下调25个基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带动贷款利率下调。6月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29%,环比下降15个基点。3.引导信贷结构优化,创新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消费、科创等重点内需领域。截至6月末,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和基建贷款占比超60%,转变为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70%。4.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下阶段,央行延续政治局会议导向,关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落实落细,强调金融供给效率的提升与质量优化。
在效率提升方面,新增“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的表述。在质量优化方面,央行表示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其中,央行在专栏突出对重点 领域金融服务的发展规划:普惠方面,将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科创方面,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从股、债、贷多方面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消费方面,着重从供给侧发力,协同其他政策推动改善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
央行更关注银行对实体经济金融供给适配性,银行信贷结构有望加速优化,利率市场化传导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继续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引导银行加大对科创、消费、小微、外贸以及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信贷资源倾斜力度,相关领域政策框架也有望进一步健全。同时,央行强调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空转,有利于维护贷款利率竞争秩序。整体来看,央行从量、价两方面引导银行优化信贷投放质效,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十四五圆满收官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各类型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和资产、负债情况,规模扩张提速、负债成本优化推动二季度银行业净利润边际改善。
在经营效益方面,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5万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国有大行净利润保持正增长且增速提升,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收窄;年化ROE、ROA分别为8.19%、0.63%,同比分别下降0.72个百分点、0.06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42%,环比下降1个基点,较上年末下降11个基点;其中,国有大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31%、1.55%、1.37%、1.58%,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环比小幅下降,城商行、农商行环比持平。成本收入比为30.23%,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
在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8.9%,测算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5%,国有大行、城商行贷款增速高于行业整体;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总负债同比增长9%;其中,国有大行、城商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均有所提升。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环比下降2个基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环比下降1个基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1%、1.22%、1.76%、2.77%,环比均有所下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11.97%,环比上升3.84个百分点。
2025年6月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3%、12.46%、15.58%,环比均有所提升。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降幅环比收窄,二季度单季度同比增速回正,预计规模扩张和负债成本优化为主要贡献,同时,二季度债市行情有所改善,预计其他非息收入波动影响减弱。具体来看,6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贷款增速均环比提升,国有大行表现较为亮眼,预计主要受益于“两重两新”政策成效逐步释放,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叠加2024年同期低基数。
6月末商业银行息差环比小幅收窄,息差环比下降1个基点至1.42%,5月降息落地一定程度影响息差,但存款利率下调助力负债成本优化,预计后续存款成本优化成效将进一步释放。
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率环比下降2个基点至1.49%,不良贷款规模环比减少,主要由于农商行不良贷款压降较多。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均环比上升。在细分领域方面,国有大行净利润保持正增长且增速提升,扩表速度领先同业。5 月降息落地一定程度影响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但同时降准和存款利率下调助力负债成本优化,预计后续存款成本优化成效将进一步释放,有利于银行息差逐步企稳。
总体来看,规模扩张提速、负债成本优化叠加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共同推动银行业净利润边际改善,消费贷、经营贷贴息政策落地利好银行零售信贷的增长。随着重点领域信贷支持的加力,银行信贷结构有望加速优化。银行业二季度净利润增速呈边际修复,基本面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业绩拐点可期,关注一揽子政策成效释放。结合多维增量资金加速银行估值重塑,继续看好银行板块的配置价值。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