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晚间,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太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与合作伙伴高悦、王兵杰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上海永太芯氟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公司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产业化载体。此次合资举措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产业资源与科研资源的融合,提升合作效率,加速合作项目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进程;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公司围绕可持续发展、着力研发创新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背景:联合攻关中长时锂电池技术
今年3月,永太科技已与复旦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双方围绕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展开合作。根据合同内容,研究目标是通过新材料与新机制的开发,实现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大幅提升,突破万次充放电的技术瓶颈。双方约定,研发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将由双方共同拥有。
7月份,永太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该项目正有序推进,阶段性成果已在下游验证中符合预期,但相关补锂剂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短期内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
技术突破:AI赋能“精准修复”电池
根据此前公开报道,今年2月中旬,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提出“外部供锂”全新思路。他们利用AI与有机电化学方法设计出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₃SO₂Li),能够像药物一样“注射”进衰减电池,精准补充缺失的锂离子,使电池恢复容量。
这种“打一针”的创新方法,为废旧电池的再生提供了全新路径。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电池可实现数万次循环寿命,显著突破传统电池500—2000次的限制,为新能源车和储能系统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产业化前景: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叠加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有望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以及储能需求的增长,电池回收与再利用市场空间巨大。
电池材料的研发存在周期长、机理复杂、产业化变量多等特点,能否真正实现万次循环并具备经济性,仍需持续验证。尽管如此,永太科技与复旦的合作,无疑是其构建“技术-产业”双轮驱动模式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拓展了企业在下一代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纵深,也为中国锂电池产业从“产能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提供了又一产学研协同范例。
永太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在氟精细化工和锂电池材料领域已有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合资公司将整合科研与产业化优势,致力于推动该项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这不仅符合公司中长期战略,也契合“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
从科研突破到产业合作,从“打一针”的理论创新到合资公司的产业化探索,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正共同推动中长时锂电池技术迈向应用落地。随着项目逐步推进,这一技术有望为全球电池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并为可持续能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