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赛道, 阿里向大消费平台转型的必经之路

2025年09月10日 10:0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胡 楠

外卖三巨头均已披露二季度财报,在即时零售补贴大战愈发激烈的情况下,阿里业绩下滑幅度小于竞争对手。电商业务、智能云业务的增长以及海外业务的减亏抵消了部分补贴对利润的侵蚀。另外,为了聚焦核心业务,阿里先后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百货股权,并减持多家上市公司股份。


外卖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09988.HK)披露2025年二季度财报,在外卖补贴大战的影响下,阿里业绩下降幅度要好于竞争对手。报告期内,其营业收入为2476.52亿元,同比增长1.82%,经营利润为349.88亿元,仅同比下降2.78%。

财报披露后一个交易日,阿里巴巴港股、美股股价均上涨超10%。从数据来看,在以外卖为主的即时零售业务侵蚀利润之时,阿里旗下淘宝、智能云业务保持增长,海外业务大幅减亏,成功抵消了部分外卖补贴对集团整体业绩的影响。

与此同时,阿里相继减持三江购物、中金公司港股、圆通速递、万达电影、红星美凯龙等上市公司股份,并出售了高鑫零售与银泰百货,为即时零售持久战储备资金。


为何加码即时零售?

中信建投、招商证券等多家机构研报显示,中国电商市场正在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这种转变最直接体现就是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放缓,互联网活跃用户增长停滞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用户重叠度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15年统计公报中,首次单独列出网上零售额数据,其当期金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0%。随着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网上零售额数据也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至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2.90%、32.20%、23.90%、16.50%、10.90%。

2021年至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开始放缓,其金额分别为13.09万亿元、13.79万亿元、15.43万亿元、15.5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0%、4.00%、11.00%、7.20%;2025年1月至7月,在国补政策的加持下,全国网上零售额为8.68万亿元,同比增长9.20%。

在此背景下,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不再单独披露GMV数据,业务重心也由追求规模扩张调整为通过提升效率增强盈利能力。

据Choice数据,2023年“618”大促,淘天集团未披露GMV数据,仅披露中小商家成交额超去年同期等碎片化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淘天集团仅披露GMV实现双位数增长,但未公布具体数据。京东集团也于2023年二季度终止披露GMV数据,在当年的“618”大促中仅使用“增速超预期”,“再创新纪录”等模糊词语替代。

具体至业务层面,行业增速放缓体现为电商平台收入增长放缓。财报数据显示,2023财年至2025财年,阿里淘天集团收入分别为4132.06亿元、4348.93亿元、4498.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9%、5.25%、3.43%;2022年至2024年,京东零售收入分别为9299.29亿元、9453.43亿元、1.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4%、1.66%、7.90%。

为了寻求避免在增速放缓的市场中陷入增长瓶颈,阿里、京东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能,而即时零售就是各家充分发挥其现有资源禀赋的最优选择。

据浙商证券研报,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足够大且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约为7800.00亿元,同比增长20.00%,预计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9.00%,高于当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另外,商务部国贸合作经济研究院测算,预计到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万亿元。

另外,即时零售对于网购人群的影响也在深化,据申万宏源测算,2024年,即时零售平台在网购人群中的渗透率由2023年的49.00%增至59.00%,忠诚用户占比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至46.00%。而且,根据尼尔森咨询数据,从消费者收入结构来看,2023年,即时零售客户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占比约为31.00%,相比线下与线上渠道分别高出3个百分点与2个百分点。高收入人群对配送时效与服务便利性的支付意愿更强,具有更强的购买力。

产业链角度方面,即时零售产业链分为上游源头供应、中游撮合成交、下游到家交付三个环节,业内竞争集中于中游。据申万宏源数据,即时零售产业链主要包括商品供给、商品成交和履约交付三个环节,以此为基础将整个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与传统商品零售产业链相比,即时零售最大的特点在于电商平台的加入为商品交易铺设了即时到家的路径,从流量集合、在线交易支持、履约配送等方面赋能线上流量的线下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阿里、京东、美团拥有用户、配送、供应链、流量等核心资源,完美契合即时零售市场。消费者可以在一个APP上同时购买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商品,实现一站式消费。因此,即时零售市场是阿里必须争夺的市场。


早布局,晚发力

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始于2006年6月,据广发证券研报,阿里利用天猫超市、饿了么新零售、淘鲜达、盒马以及零售通等多种模式共同探索非餐品类半小时送达的履约模式,并推出“小时达”业务。

基于上述业务的定位,阿里当时希望通过“同城零售”模式达到各级城市、全品类、各时效送达的零售业态。不过,由于涉及的业态过于复杂且分散,各业务线没有做到数据系统层面的打通,很难相互协调。

而后,阿里进行战略调整,伴随出售大润发,盒马创始人兼CEO侯毅退休,阿里零售通关停等事件,阿里没有继续同城零售业务的探索。

2024年7月,淘宝将“小时达”服务入口全面上线至首页,这被市场解读为即时零售业务被重新给予重视。不过,上述调整后,阿里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另一零售巨头京东则动作频频。据京东黑板报数据,2025年2月11日,京东外卖宣布上线,并宣布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享受全面免佣政策;4月11日,京东外卖百亿补贴活动正式推出,其宣布一年内投入超百亿元;6月20日,京东外卖宣布外卖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

从时间线来看,阿里即时零售相关刺激政策落后京东,据国信证券研报,2025年4月30日,淘宝闪购升级为首页入口,启动超百亿补贴活动,并接入饿了么外卖资源;6月21日,支付宝首页开放淘宝闪购入口,联合推出10天10.00亿元补贴;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在未来12个月内投入500亿元进行平台直补,涵盖消费者端与商家端,补贴包括大额红包、官方一口价商品、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等。

从一系列政策来看,外卖成了阿里、美团、京东争夺即时零售市场主战场。从业务模式来看,外卖可以看作即时零售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满足了消费者对即时性、便捷性的需求,是即时零售在餐饮领域的应用。

事实上,单纯的外卖业务盈利能力并不强。据财报数据,2024年四季度,阿里旗下由高德和饿了么组成的本地生活集团收入为169.88亿元,经调整EBITA为-5.96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率仅有-3.51%;美团的数据更为直观,2024年上半年,美团配送服务收入为440.86亿元,配送相关成本为480.35亿元,计算得出,美团配送服务业务毛利率为-8.96%。

因此,高盛、交银国际等研究机构认为,对于即时零售业务来说,外卖业务的核心功能是引流,培养用户心智和黏性,通过高频消费带动低频消费,为原有电商平台和即时零售业务带来用户与订单增量。


业绩受冲击程度低

外卖市场激烈的补贴对“外卖三巨头”业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侵蚀,据财报数据,2025年二季度,受外卖业务影响,京东集团新业务及其他收入由去年同期的46.36亿元增至138.52亿元,经营利润由去年同期的-6.95亿元降至-147.77亿元。同期,京东集团营销开支为270.13亿元,同比增长127.63%。

由于外卖业务的亏损以及营销开支的增加,2025年二季度,京东集团业绩出现亏损,其经营利润由去年同期的105.01亿元降至-8.59亿元。

为了应对京东外卖、淘宝闪购的冲击,美团加大向商家、客户的让利力度,并加大销售及营销开支投入。2025年二季度,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为225.19亿元,同比增长51.82%,经营利润却同比下降97.99%至2.26亿元。

同期,阿里巴巴销售及市场开支也大幅增长,为531.78亿元,同比增长62.64%。不过,阿里业绩下降幅度明显小于京东与美团,其经营利润为349.88亿元,仅同比下降2.78%。

据财报数据,电商业务、智能云集团业绩的增长,海外业务的减亏对冲了部分即时零售投入对阿里集团整体业绩的影响。2025年二季度,国内电商分部客户管理业务实现收入892.52亿元,同比增长10.07%,收入增速与前一季度基本持平。同期,直营、物流及其他业务收入为293.25亿元,同比增长6.89%。

2025年二季度,阿里进行业务调整,饿了么即时零售业务和飞猪酒旅业务被并入淘天集团,组成新的中国电子商业集团,这导致客户管理收入被飞猪酒旅业务增厚。

从调整后的数据来看,上一年历史数据约上调9.73亿元,其金额占原淘天集团客户管理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因此,淘宝、天猫平台客户管理收入增速仍在10.00%左右。

2025年二季度,凭借精细化运营,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60%至347.41亿元,经调整EBITA由上年同期的-37.06亿元收窄至5900万元,经调整EBITA利润率也由-12.65%提升至-0.17%,接近扭亏为盈。

作为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云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报告期内,云智能集团实现收入333.98亿元,同比增长25.80%,经调整EBITA为29.54亿元,同比增长26.40%。

从数据来看,与京东、美团相比,阿里巴巴业务更为多元化,在即时零售业务需要持续投入的情况下,其他业务线的良好表现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收缩战线广积粮

公开信息显示,阿里巴巴、京东、美团高管均曾对外表示,即时零售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业务。而且,美团高管在业绩交流会上对外表示,公司将在2025年三季度加大投入应对竞争,预计核心本地商业会出现较大规模亏损。

据国信证券研报,补贴是拉动用户增长与市场份额的关键,比拼的是资金实力与运营能力。据国信证券测算,2025年二季度,美团外卖、美团闪购与饿了么、京东外卖分别补贴44.00亿元、181.00亿元、96.00亿元。随着各家在即时零售领域不断加码,补贴将会消耗大量资金。

此前,阿里巴巴已经在做减法为即时零售储备资源。据Choice数据,最近两年,阿里巴巴通过剥离旗下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为战略重心的调整储备现金资源。2024年12月17日,阿里发布公告,拟将其所持有的银泰百货出售给雅戈尔集团及银泰管理团队组成的买方财团,交易完成后,阿里将回收74.00亿元资金。

2025年1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协议,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有的高鑫零售78.70%的股份。

2月17日,阿里巴巴旗下公司减持中金公司港股约7240万股。5月9日,其再次减持5750万股中金公司港股,两次减持中金公司港股,阿里合计回收资金约17.53亿港元。

3月12日,圆通速递发布公告,阿里巴巴旗下杭州灏月计划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转让公司股份不超过6894万股,拟转让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份的2.00%。6月26日,杭州灏月完成减持,合计减持金额为8.47亿元;4月22日,三江购物发布股东减持公告,阿里泽泰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643万股。8月13日,阿里泽泰减持完毕,合计减持上市公司1095万股,减持总金额为1.12亿元。

5月8日,万达电影发布公告称阿里系公司杭州臻希计划通过集合竞价与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941万股。8月20日,杭州臻希减持完毕,共计回收资金3.31亿元。另外,此次减持后,杭州臻希不再是持股5.00%以上股东。

7月26日,美凯龙发布公告,阿里旗下杭州灏月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共计不超过1.31亿股,减持期间为2025年9月1日至11月30日。

阿里巴巴出售非核心资产、减持股份的本质是战略聚焦,将资源集中于高增长、高协同的即时零售赛道。这一决策不仅为即时零售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更通过生态协同构建竞争壁垒,构建阿里大消费平台。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