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业绩环比提升 锂电材料步入上行通道

2025年09月23日 09:57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王东岳

二季度新能源车与储能“双轮”高增,带动锂电材料出货量增速环比提升,高镍正极、铜箔等环节价格企稳回升。8月末以来,材料龙头股价集体反弹,同向释放回暖信号。


经历了近一年的去库存与价格磨底,锂电材料在2025年二季度迎来量价修复拐点。

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国内新能源车批发359.9万辆、储能电池出货量170GWh,双双创单季历史峰值。受需求直接带动,二季度,A股101家新能源产业链公司归母净利润环比提升8.6%,其中三元正极、锂电设备、铜箔净利润增速包揽前三,行业利润结构向中上游倾斜。

8月末起,资金提前博弈“金九银十”旺季,材料龙头股价普遍反弹30%-50%,估值修复与基本面回暖形成共振。券商分析指出,未来五年,全球储能年均新增需求将达580GWh,全固态电池2030年出货规模剑指600GWh,高镍正极、硫化物电解质等新材料增量空间或超2000亿元。


业绩修复 锂电板块九月再掀“主升浪”

9月初以来,锂电产业链再度成为资金风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收盘,动力电池指数(884963.WI)区间涨幅达16.6%,固态电池指数(8841671.WI)区间上涨11.6%,均位居概念板块前列。个股方面,宁德时代9月15日盘中触及371.52元/股高点,创上市以来历史新高,8月29日至今公司累计上涨26.99%。期间,先导智能同期上涨75.83%,厦钨新能上涨50.25%,板块龙头呈现加速上扬态势。

股价强势背后,二季度业绩复苏为行情奠定基础。东吴证券对101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A股公司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为853.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二季度单季营收9317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1%,环比一季度增长8.6%。从公司层面看,55家公司收入实现正增长,35家增幅超30%;73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8家增幅超30%,盈利面较一季度显著扩大。

同时,行业利润结构进一步向中上游集中。2025年二季度,电池环节利润占行业整体比重达42%,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中游材料占比升至9%,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整车环节占比则相应收窄。细分赛道中,三元正极、锂电设备、铜箔包揽净利增速前三。据统计,二季度,正极板块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294.8亿元,同比增长约16%,实现归母净利润8000万元,同比增长约127%,环比增长169%,其中三元正极公司合计实现营收123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18%,环比大幅增长407%。锂电设备板块二季度实现营收139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123%。铜箔板块二季度实现营收66.2亿元,同比增长约26%,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000万元,同比增长117%,环比增长325%。

龙头公司财报同样亮点频出。根据宁德时代披露,2025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41.82亿元,同比增长8.26%;归母净利润165.23亿元,同比增长33.73%,单季盈利再创同期新高。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公司表示,二季度电池出货量接近150GWh,其中储能电池占比20%,同比增速超30%。

厦钨新能半年报显示,受益于高电压三元及钴酸锂放量,公司上半年营收75.34亿元,同比增长19.58%;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28.36%,其中二季度单季净利环比增长48.44%,增速领跑正极材料板块。

国金证券指出,8月末以来锂电板块反弹的核心逻辑在于“量利双升”预期持续兑现。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启动,在传统需求旺季的带动下,电芯厂积极进行库存储备,材料厂订单量也随之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碳酸锂价格在7万元/吨附近企稳,正极、电解液等环节加工费出现修复迹象,企业盈利底部确认。


电车增长 托举锂电产业链复苏

自年初以来,“以旧换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叠加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中国车市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乘联会9月1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批发销量达1404万辆,同比增长18.8%,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二季度单季批发776.4万辆,同比大增25.5%,环比亦有23.7%的两位数增长。零售端上,上半年累计零售1090.4万辆,仅次于2018年全年峰值,位居历史次高;二季度单季零售578.5万辆,同比增长15.5%,环比提升13.0%。出口方面,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246.8万辆,同比增长6.4%,二季度单季出口135万辆,环比劲增20.8%,连续刷新历史高点。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再度成为拉动整体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乘联会统计,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644.6万辆,同比增长37.7%;二季度单季批发359.9万辆,同比增长33.5%,环比增长26.4%。零售端上,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547.1万辆,同比增长33.2%;二季度单季零售305万辆,同比增幅30.7%,环比增幅26%。更为亮眼的是出口数据:上半年新能源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二季度单季出口65.7万辆,同比大增82.1%,环比增长48.9%。比亚迪、吉利、长安等龙头凭借插混与纯电双轮驱动,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加速放量,抵消了特斯拉海外销量下滑带来的缺口。

从动力技术路线看,纯电车型受益“以旧换新”政策对中低端市场的倾斜,占比不降反升。二季度纯电批发占比达62.6%,插混占比则回落至37.4%,已退至2023年同期水平。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爆款纯电代步车型持续热销,成为拉动纯电份额回升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汽车产销高景气,直接点燃上游锂电池及材料需求。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 299.6GWh,同比增长47.3%;二季度单季装车169.4GWh,环比增长30.11%,创单季历史新高。受下游需求拉动,上半年国内正极材料总出货量达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达161万吨,同比增长68%;三元正极材料出货49万吨,同比增长19%。

价格方面,三元材料在经历3月钴价暴涨带来的短暂拉升后,4月起随钴、镍回落而回归理性。截至6月底,三元正极材料报价10.2万元/吨,较年初下跌约5%,但仍高于2024年四季度低点,行业盈利环比改善;磷酸铁锂报价稳定在4.1万-4.3万元/吨区间,较年初小幅上涨2%,加工利润修复至近一年高位。电解液环节,六氟磷酸锂均价由年初的6.2万元/吨回升至6月底的6.8万元/吨,带动电解液均价上涨约5%,头部企业二季度开工率普遍提升至70%以上。负极、隔膜、铜箔等环节亦呈现“量增价稳”特征,二季度出货量环比增幅均在20%左右。

出口方面。据海关总署统计,1-6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达341.02亿美元(约合24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14%,创历史同期新高。

方正证券分析指出,随着“以旧换新”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叠加地方消费券、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组合拳,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方正证券预测,2025年,乘用车批发销量有望达到2873万辆,其中新能源批发销量1529万辆,渗透率约为53.2%。动力电池及材料环节在需求确定性增强、库存回归合理水位、原材料成本趋稳的背景下,下半年出货量和盈利水平有望环比进一步提升,行业复苏态势明确。


政策定调 储能材料再造千亿蓝海

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基本实现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与2024年底74.7GW的存量相比,三年新增装机超105GW,对应复合增长率超过30%,为产业链注入确定性增量。

全球视角下,储能市场显现“二次爆发”迹象。SNE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04.4GWh,同比增长37.3%;其中二季度装机量为282.6GWh,同比增长约36.%。同期,鑫椤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产量238GWh,同比增长约90%,增速约为动力市场的2.4倍。海关总署与CESA储能应用分会联合统计,1-6月,中国企业斩获海外储能订单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28%,其中中东地区订单达37.55GWh,占比23.44%,标志着“储能出海”从欧美单极迈向全球多点开花。海通国际分析指出,若各国2025-2030年储能装机承诺全部兑现,全球年均新增储能电池需求将达580GWh,CAGR 45%,显著高于动力电池28%的复合增速。

需求陡峭化向上游传导,锂电材料环节率先受益。国信证券分析指出,储能对循环寿命、成本极度敏感,磷酸铁锂仍将是2027年前主流技术。根据国信证券测算,180GW新增装机中约80%采用铁锂电芯,对应2025-2027年铁锂正极累计需求达195万吨,预计市场空间达980亿元。华泰证券进一步分析指出,到2027年储能用电解液总量达145万吨,行业产值增量约260亿元;6μm及以下高端铜箔需求52万吨,对应市场规模350亿元;负极材料需求110万吨,产值增量220亿元。

中信建投预计,若2027年全球储能电池产量达580GWh,对应四大主材及锂盐总产值约4100亿元;按中国供应链占比按75%计算,国内材料环节新增产值3075亿元,整体增量空间突破4000亿元,相当于2024年锂电材料行业总产值的52%,成为锂电板块“二次成长”核心引擎。


固态电池风口已至

自 8 月末以来,固态电池产业链持续走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按液体含量差异,固态电池可分为全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其中,半固态电池是在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基础上补加液态电解质来改良离子传输性能,是介于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过渡技术;全固态电池是不含有任何液态电解质成分的固态电池,是未来固态电池体系终极的目标。

2024年 4 月,工信部发布《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全固态电池等标准研制,并计划推出 60 亿元重大研发专项鼓励企业开展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研发。9 月,工信部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再次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

国泰海通证券分析指出,受限于当前材料体系的物化性质,传统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已逐步逼近上限。而未来电动交通工具和消费电子对电池续航的要求仍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将成为电池市场应用的长期关注点。

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总体分为提升电极的比容量和优化电池结构两条路径。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优化电池内部组分结构占比,从而提升能量密度。因此,当前固态电池技术正成为锂电行业向高能量密度技术迭代的首选方案。

由于当前全固态电池还存在较多的技术瓶颈,半固态电池技术将率先落地。根据欧阳明高院士此前预测,固态电池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25-2027年,以200-300Wh/kg 为目标,攻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2027-2030年,以400Wh/kg和800Wh/L为目标,重点攻关高容量硅碳负极;2030年以后,以500Wh/kg和1000Wh/L为目标,重点攻关锂负极。

根据伊维经济研究院(EV Tank)统计,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预计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614.1GWh。

国金证券预计,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出货量占比超过30%,有望达到180GWh。方正证券预计,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需求达143GWh,对应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

固态电池的发展为锂电材料带来新增量。根据国金证券统计,目前至少有16家上市公司布局全固态电池,其中15家锁定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每GW半固态电池需消耗1800吨的三元正极及650吨的碳硅负极,分别占半固态电池成本的43.5%和12.4%。

同时,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池的关键组分,成为供应链核心增量。伊维经济研究院(EVTank)指出,2024 年中国聚合物和氧化物电解质出货量占比超过98%,预计随着全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硫化物电解质的出货量占比会逐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在全固态电池电解质中,硫化物电解质的市场份额达到65%。硫化物固态电池出货有望达117GWh,对应市场空间达1170亿-1755 亿元。其中,上游硫化锂粉市场空间约60亿元,将成为材料链中增量弹性最大的细分赛道。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