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表明,汇率与股市的短期波动存在联动,但中长期走势越来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产业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与A股市场的联动关系是中国金融生态演化的缩影,其传导机制随市场开放程度、政策调整节奏和产业结构升级而动态变化。
汇率与A股的联动演变
2005-2008年:汇改初期的“股汇双牛”。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标志着人民币单边升值周期的开启。在此后三年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达21%,而同期A股市场则上演了史诗级牛市,上证指数从998点飙升至6124点历史高位。这一阶段呈现典型的“资金驱动型联动”。
2015-2016年:汇改阵痛期的分化。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显著提升。在此后16个月内,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2%,A股市场则经历了剧烈调整。但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行业表现呈现显著分化:出口导向型企业如纺织服装板块因成本优势获得超额收益;而美元负债大户航空公司和钢铁企业则因汇兑损失激增导致业绩大幅下滑。这一阶段揭示了汇率波动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对A股产生的结构性冲击。
2017年:经济复苏期的正向共振。在全球经济同步复苏背景下,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A股市场同步走强,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21%。此阶段的核心传导机制是外资增配渠道。
2018年:贸易摩擦中的恶性循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引发人民币汇率与A股同步下跌。全年人民币贬值11.4%,上证指数下跌25%。这一极端案例揭示了危机传导的强化机制:贸易战—人民币贬值预期—外资加速撤离(QFII持仓市值减少2860亿元)—A股流动性恶化——市场恐慌加剧贬值压力。电子、家电等出口依赖型行业遭受双重打击,而黄金等避险资产则逆势走强。
2020-2022年:疫情冲击下的韧性分化。新冠疫情初期(2020年1-5月),人民币贬值与A股下跌形成短期共振。但随后行情呈现显著分化,尽管2020年中至2022年初人民币累计升值11.8%,A股却呈现高位震荡态势。此阶段的核心特征是产业韧性分化。这种分化标志着汇率对A股的影响开始从系统性联动转向结构性重构。
2024-2025年:双向波动中的新常态。2024年人民币兑美元呈现“双向宽幅波动”,离岸汇率在6.97-7.36区间震荡。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出现多次“股汇背离”现象:例如2024年9月人民币升破7.0关口时,沪指单日大涨4.0%;而12月人民币贬值至7.28的四个月低点,A股却逆势上涨。这种脱敏现象反映A股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提升,其背后是政策工具箱扩容与市场结构变化的共同作用。
传导机制
人民币汇率波动通过多重渠道影响A股市场,其传导路径随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投资者结构变化而动态演进。当前主要存在三大核心传导机制:
一是资本流动渠道:外资行为的“风向标”。离岸人民币(CNH)汇率已成为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的关键决策变量。当人民币呈现升值趋势时,会显著提升人民币资产的相对收益吸引力,诱发外资加速流入A股市场。历史数据显示,当人民币单月升值超过2%时,北向资金平均净流入规模约500亿元;反之当贬值2%时,则伴随约400亿元的资金外流。
2024年之后的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机制:2024年9月人民币升破7.0关口期间,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100亿元,推动银行、AI板块领涨,A股也随之大涨;而2025年5月人民币升至7.1895的7个月高点后,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能推动中国股市回报上升2%以上。
二是企业盈利渠道:汇率的“双刃剑效应”。汇率变动通过改变企业成本和收入结构,对不同行业盈利产生不对称冲击。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类企业:进口依赖型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和技术壁垒型企业。
进口依赖型企业受益于升值:航空业因美元负债规模大,航空公司购买飞机、航材及租赁设备多以美元结算,人民币升值后,偿还等额美元债务所需人民币减少,直接形成账面汇兑收益,人民币每升值1%可增厚每股收益约0.03-0.05元;造纸业因原材料进口占比高,人民币升值直接降低以美元计价的进口纸浆和高端纸机,毛利率可提升3%-6%;有色金属行业外购原料占比高,同样会因人民币升值从而进口成本下降获得盈利弹性。
出口导向型企业承压于升值:人民币升值直接推高纺织企业、家电企业的美元报价,导致产品国际价格竞争力削弱而承受压力。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走强期间,出口导向型企业海外订单环比下降,股价随之下跌,低附加值制造业面临订单流失风险。
技术壁垒型企业的“免疫优势”:2024年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出口增70%)、半导体设备等高端制造行业通过技术溢价和品牌优势弱化汇率影响,体现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抗风险能力提升。
三是市场情绪与政策空间传导。汇率剧烈波动会通过心理预期渠道放大股市波动。2024年9月离岸人民币升值期间,A股波动率指数(VIX)飙升38%,显示汇率波动向A股市场的转化。这种情绪传导往往超越基本面,形成短期剧烈波动。
另一方面,汇率稳定也为货币政策打开空间。2024年9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下调逆回购利率0.2个百分点,离岸人民币汇率次日(9月25日)即升破7.0,创2023年5月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后,A股三大指数单日大涨超3%,外资通过沪深港通加速流入(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超100亿元)。沪指单周(9月23日-27日)累计上涨12.81%,深证成指涨17.83%,创业板指涨22.71%。央行于11月实施MLF超额续作1.45万亿元,并下调政策利率,直接提振市场风险偏好,中证2000指数单日涨1.55%。这种“汇率稳定—政策宽松—股市受益”的间接传导已成为近年重要机制。
A股“脱敏”与市场进化
2024-2025年,人民币汇率与A股的联动关系呈现显著弱化趋势,多次出现“汇率下跌、股市上涨”的背离现象。这种“脱敏”特征标志市场进入新常态,其背后是四大结构性变革:
政策工具箱扩容缓冲冲击。央行针对汇率波动构建了多层次应对机制:宏观审慎方面,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动态调整区间扩大至0-30%,增强逆周期调节能力;流动性管理方面,2025年1月在香港发行600亿元离岸央票收紧离岸流动性;市场预期引导方面,通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平滑单边波动。这些工具使2024年人民币波动率较2018年下降28%,有效阻断“贬值-恐慌”螺旋。
外资结构优化降低波动。境外投资者呈现“去对冲基金化”趋势:主权基金、养老资金等长期资本占比从2020年的37%升至2025年的52%。这类资金对短期汇率波动敏感度低。
产业升级重构传导链条。高端制造业崛起弱化传统汇率传导:2024年电子、军工、电力设备行业因技术壁垒和国产替代推进,对汇率波动的敏感度较2021年下降42%。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品牌溢价突破价格天花板(单车均价提升17%)和本地化生产重构成本结构(海外产能占比达35%)抵消汇率影响,2024年出口逆势增长70%。
投资者结构变迁。2024年9月后“新股民入市潮”改变市场生态:个人投资者占比从年中28%升至35%,其决策更关注政策与题材,对汇率变动反应钝化。部分券商调研显示,新股民在投资决策中考虑汇率因素的仅占19%,远低于机构投资者的74%。
人民币汇率对A股的影响机制已从早期的单向冲击演变为结构性分化。这一演变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深化、产业升级成效显现和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共同结果。
历史经验表明,汇率与股市的短期波动仍存在联动,但中长期走势越来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产业竞争力。2022-2025年电子、军工、新能源等行业展现的抗汇率波动能力,正是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缩影。
未来,随着CIPS系统拓展、离岸人民币产品丰富及宏观审慎工具完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A股的系统性冲击将进一步减弱。投资者需超越简单的“贬值利空/升值利好”二元框架,深入分析行业禀赋与企业风险应对能力,在汇率波动中捕捉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阿尔法机会。
(作者工作单位为郑州经贸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