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2025年10月24日 11:20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刘力铭

AR眼镜,作为下一代显示平台和计算平台,以及AI入口,是最有可能取代手机的形态。在AR眼镜中,显示是最核心,以及最具有创新性和想象力的模组。

整个AR显示模组,包含两大部分:具有微显示屏的光机,以及光学融合镜片。光学镜片经过20多年的迭代,路线已经比较收敛,主要以波导形态为主。光机层面,基于LCOS和MicroLED的显示技术,是行业主流的方案。

从发光原理和光学架构来看,MicroLED是自发光、无机材料体系,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寿命、光路简单等优势,这让它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终极方案”。但MicroLED的量产难度却非常大,尤其是全彩的MicroLED光机,量产挑战巨大。通过X-cube棱镜合光方案,对准精度需要达到像素级,甚至亚像素级,这对工艺和良率都是巨大挑战。而单片三色MicroLED方案,距离量产就更远。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LED工作原理,以及实现全彩Micro-LED的几种方式,其中(e)采用的合色棱镜是当前主流方式,(f)单片集成三色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拆机显示Meta Ray-Ban Display AR眼镜采用了LCOS光机。

正因如此,Meta在9月份发布的AR眼镜,还是选择了更加成熟稳妥的LCOS光机路线。基于LCOS的全彩光机在当前以及可见未来,仍是最成熟、最具可实现性的选择。而且,LCOS本身也在不断迭代,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就是将传统LED光源替换为三色激光光源。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激光光源用于LCOS,以及常规几何光学元件光路示意图。

理论上,激光光源与LCOS搭配,是天然的绝配。

我们先从光源侧展开,再从图像调制侧展开。

激光,相对于普通的光,比如LED,物理本质的差异主要有光谱带宽、偏振、相干性。而围绕这三个特性,在光学显示性能方面,直接与亮度、色域、功耗和体积等显性指标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先从这三个基本性质了解激光。

光,其实是电磁波,只不过位于可见光波段,与微波炉用的微波,没有物理本质区别。光作为电磁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波长,而是有一个光谱带宽。

LED的带宽比较宽,通常在~30 nm,比如绿光LED,其典型的发光光谱大致在520 nm±15 nm的范围。而激光的带宽就非常窄,可以达到~2nm,有的甚至可达到0.1 nm以内。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激光光源和LED发射光谱对比。

偏振,是指电磁波的电场指向。简单理解,电磁场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而偏振,就是电场的方向。电场方向垂直于入射面,叫S光;平行于入射面,叫P光。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S和P光。LED的偏振是随机分布,而激光的偏振态,是有固定取向的,比如TE、TM模式,可以对应于S或者P偏振。

相干性,则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与原来光源一致的特性。比如空间相干性,是指经过相当长的传输距离,光源的偏振态等特性还能保持一致。这种相干性,在很多场景非常重要,比如通过分光,不同路径最终还可以进行相干叠加,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对于很多高精密的测量系统,就需要具有高度相干性的激光作为测量光源,这就是干涉仪。比如,在EUV的测量系统里,就需要用这种方式实现纳米甚至皮米级的测量精度。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激光与其他光源的差异,就是:激光非常“一致”,非常“聚焦”。激光里面的所有光都是步调一致,频率一致,电场方向一致,对应上面的窄带宽与固定偏振。相干性,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还能保持一致的特性。

激光的“一致”和“聚焦”,带来最大的效应,就是在很小的空间,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正如很多成功学都说,要像激光一样聚焦。

这也是为什么激光会是一种战略武器。在大能量应用场景,有激光武器、激光切割、甚至核聚变点火装置;在中小能量应用场景,有光通信、激光雷达,以及激光显示。

正是这些物理本质的特性,当激光用于显示,相对于其他光源,有非常特别的优势。

其次,在显示层面,激光光源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激光光源的发光面积小、发散角小、耦合效率高、准直损耗低;而LED则存在宽带谱、非偏振、高发散等限制,使得有效利用率低得多。基于激光光源的系统,通常比LED系统获得的亮度更高。

在实际光引擎中,激光光源的出射亮度可达1000–2000 cd/mm²,甚至更高;而LED光源通常在几十到数百 cd/mm²的量级。这一数量级的差异,使得激光在同等体积内可实现更高的系统亮度。

在2C家用投影仪里,这两者的性能差异,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低端LED投影仪亮度通常在500–800 ANSI流明;中端混合光源可达1000–2000 ANSI流明;而高端三激光投影则轻松突破3000 ANSI流明。

高端的投影,比如很多电影院,主要是激光光源,调制器件有基于DLP和LCOS芯片的两种方案。随着豪威集团、华为海思进入LCOS芯片领域,德州仪器TI主导的DLP芯片市场,可能会逐渐被LCOS侵蚀。

最后,激光光源,除了了天然的亮度优势,还有宽色域的优势。

激光的光谱带宽很窄,这意味着颜色更加纯净,通过RGB三色合光,能够覆盖更加宽广的色域。例如激光显示覆盖的色域接近甚至超过BT.2020标准(>90%),而普通LCD通常只能覆盖sRGB或部分P3。

简单来讲,BT.2020类似一个大色盘,LCD的显示颜色范围只能覆盖~70%,而激光能达到90%以上,甚至100%全覆盖。这也是为什么高端影院主要采用激光投影。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激光色域覆盖>90%以上Rec.2020(超高清电视国际标准)。

当然,从AR显示现阶段的需求来看,亮度的重要性要高过色域的宽广度。宽广的色域,主要是在观影类场景中更为重要。

要显示图像,除了光源,还需要有产生图像的调制器。调制器简单来讲,就是非常微小的像素开关阵列。通过百万个像素开关的开和关,就可以拼成图像,而图像的连续运动,就是视频。

MicroLED显示的调制器,是每个MicroLED灯背后的CMOS驱动。例如Meta眼镜的像素是600×600,用MicroLED就需要有36万个像素发光,CMOS驱动就是在控制哪些灯亮、哪些灯暗。MicroLED屏幕的生产,简单来讲,先是一个灯(MicroLED)一个灯单独生长,然后巨量转移、规整放置在一起。

每个灯的尺寸大约在几微米级,要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颗灯高效率、高一致性、高可靠性地严格对准(比如几百纳米的对准精度)地放在一起,非常具有挑战性。

这也是MicroLED一直存在的量产挑战。这还只是一块单色屏幕。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Micro-LED巨量转移示意图。

要做成彩色,就需要三块这样的屏幕合起来,并且对准,难度成倍增加。

而LCOS投影,则是一个大光源(三色LED或三色激光合光),通过LCOS上的液晶分子进行明暗调控。虽然两者都是调制,但本质差异非常大。

LCOS的像素,是通过CMOS工艺制成像素电极,去单独控制每一个液晶像素分子层。通过施加不同电压,使液晶分子有不同取向。液晶取向不同,会让光的透过率从0到100%调节。0就是全暗,100%就是全亮,中间就是灰阶。由于这些像素电极是一体式半导体工艺完成的,并不需要像MicroLED那样先生长再转移,LCOS全彩量产难度低很多。

LCOS实现全彩的方式,是用三颗RGB颜色的LED灯或激光作为照明。

其中关键有两部分:LCOS负责光的偏振调制,PBS(偏振分束器)负责偏振光的筛选。液晶对光的调制是通过偏振实现的。通常入射光是S光,通过PBS反射到LCOS面板。面板对不同区域施加不同电压后,S光会转变为P光。如果不施加电压,S光保持不变;如果施加满电压,S光完全转为P光。PBS具有高度的偏振选择性,反射S光,透过P光。这样,经过调制的光(图像)就会通过PBS进入投影光路,从而输出图像。通过不同角度的液晶分子旋转,可以控制不同偏振成分,实现能量输出和灰度调制。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LCOS液晶分子偏振转换。

关键在于偏振控制。由于LED光本身没有特定偏振态,所以需要在入射端加偏振片,这会直接损失一半能量。而使用激光光源,其出射偏振态可在激光器端控制,使能量利用率更高。

从光学设计角度来看,激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准直性好,也就是发散角小。光学系统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光的角度和形态进行控制。发出去的光,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总是倾向于发散。激光的发散角可以小于1°,而LED发散角通常达到几十度。大的发散角需要更大的光学元件和系统尺寸去控制。所以激光的小发散角意味着所需的光学准直投影系统更小,能量集中度更高,杂散光更容易控制,最终体现为更高的图像对比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激光的“一致”和“聚焦”特性,带来了更高亮度、更纯更宽广的颜色、更高的对比度,以及更紧凑的光学系统。

那激光这么好,是不是就没有缺点呢?任何技术都有自己的短板,激光也不例外。激光显示系统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散斑。

散斑的存在,正是因为激光太过“一致”。激光具有很强的相干性,而任何表面都不是完美光滑。激光经过这些粗糙的微表面,在投影面相干叠加后,就会产生亮度不一致的散斑。相干叠加就像双缝干涉,会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

散斑很难彻底消除,因为这是激光的物理本质所致。这成为制约激光+ LCOS 方案普及的关键挑战。而这一痛点,正是半导体激光光源领先企业光峰科技(688007.SH)的核心技术优势所在,光峰科技深耕半导体激光光源技术十多年,对于消除激光散斑早已是行业NO.1的存在。从光学同行得知,光峰科技还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以针对AR眼镜的特定需求,对激光器实现针对不同功率的批量定制,这将是极大的竞争优势。

另外,在AR显示中,对散斑的容忍度相对更高。因为AR显示的真实应用场景,并不是为了观看电影,而是与现实融合显示。我们不需要完整显示整个画面,只需要在关键区域叠加关键信息即可。

在消费级投影仪市场,三激光+LCOS方案主要应用于高端市场,并已开始向中端市场渗透。在微投影的AR眼镜中,激光+LCOS,理应成为一条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技术路径。

作为ARVR行业的带头大哥,Meta,通过一篇Nature论文,已经向大家展示了下下一代的近眼显示方案。

那就是LCOS + 激光光源 + 光子器件。

这里的光子器件,就是用平面的集成光路,去替代自由空间的光路。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图片:Meta Nature论文,激光LCOS显示架构,用PIC替换传统光路。

而这个方案的底层,还是激光光源,加LCOS。

因为这二者从理论上就是天生绝配。

责任编辑:qd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