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内卷”宏观叙事逐渐强化、远期经济乐观预期有所增强的背景下,2025年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不仅着眼于短期经济的稳增长,更侧重于推动中长期的经济转型升级。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五个月之后9月29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同日,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注册成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于当日实现首批项目资金投放。
聚焦推动中长期经济转型升级
实际上,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并非首次,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如2015年的专项建设基金和2022年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与2022年下半年7400亿元额度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相比,2025年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政策目标、工具体量、投向领域、投向主体、投放节奏等方面与2022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政策目标方面,2025年更着眼于中长期规划。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完成5%的全年目标压力不大。但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加之“十五五”规划开局在即,亟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在工具体量方面,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初始规模为5000亿元,不及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的规模。但考虑到2022年存在追加投放的情况,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或工具效果较佳,不排除2025年同样出现加码扩容的情况。
在投向领域方面,2025年更侧重于新兴产业和扩大内需领域。2022年,基于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诉求,资金集中流向体量大、见效快的传统基建领域。2025年。在兼顾传统基建以外,更侧重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而且将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纳入重点投放领域,凸显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目的已从重视“单一生产投资”到“生产消费双轮驱动”的转变。
在投向主体方面,2025年明确规定部分资金定向支持民营企业。这可能是因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侧重的领域中,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相对更强,且本轮工具或也有意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活力。
在投放节奏方面,2025年资金投放节奏可能更快。2022年资金投放周期约为3个月,2025年由于较早开展筹备,9月29日发改委正式宣布5000亿元支持规模,当日三大投放载体便成立并开展投放。因此,预计本轮资金投放周期更短,可能在10-11月密集落地完成投放。
总体来看,2022年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偏向于“应急式”投放,聚焦传统基建领域;而2025年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则不仅着眼于短期稳增长,更侧重于推动中长期的经济转型升级。
据报道,上市公司欣旺达、芯联集成成为A股首批申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企业。从芯联集成发布的公告来看,芯联集成从国开行子公司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申请不超过人民币18亿元、期限5年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并将资金注入子公司芯联先锋的“三期12英寸集成电路数模混合芯片制造项目”作为资本金。从欣旺达发布的公告来看, 其向国开行深圳分行申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借款6700万元并用于子公司项目建设。以其中的“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 5 万千瓦/10 万千瓦时储能电站项目”为例,该工具的运作方式为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委托国开行深圳分行向欣旺达发放委托贷款,贷款资金仅限通过注资形式用于该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合同期限长达10年。资金注入方式为: 欣旺达取得借款后通过股东借款形式将资金注入全资子公司江苏欣智,再由江苏欣智将资金以权益性资金注入项目公司南京欣鑫的所有者权益,用于项目建设。
对社融和信贷投放产生积极影响
在“资产荒”日趋加重的背景下,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将对社融和银行信贷投放产生积极影响,并在未来几年利好银行信贷需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社融和信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5000亿元资金通过委托贷款形式注入项目将直接拉高社融。据报道,农发行获配15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截至10月17日便已完成1001.11亿元资金投放,可见相关资金投放速度很快。
第二,资本金可以撬动配套贷款,从而对银行的信贷需求产生积极影响。结合《国务院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除产能过剩行业外,大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为20%或25%,其中,“通过发行金融工具等方式筹措的各类资金,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以认定为投资项目资本金,但不得超过资本金总额的50%。”
按资本金比例20%-25%、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占资本金比例50%进行测算,结果显示,5000亿元资本金可拉动投资4万亿-5万亿元,对应约3万亿-4万亿元的信贷需求。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占资本金的比例更低,则可以撬动更多的投资规模和信贷需求,如上述农发行1001.11亿元的资金投资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1.26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信贷需求并非全都是增量,从上述两家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这些项目的周期可能较长,因此,这些信贷需求可能会分布在后续几年当中,但整体而言对银行信贷需求会有提振作用。
根据天风证券的分析,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可能在未来数年间撬动5万亿元有效投资、创造2万亿元配套贷款需求。对2025年而言,可能分别提振信贷、社融同比增速0.23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
对于有效投资而言,假设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占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为50%,那么,5000亿元工具体量将撬动约1万亿元资本金投入和5万亿元有效投资。
对于信贷增长而言,预计创造约2万亿元配套贷款需求,其中年内落地约6000亿元。参考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授信额度的拉动倍数,假设2025年的拉动倍数约为4倍,则可能创造约2万亿元的配套贷款需求。但这2万亿元配套贷款需求更多是指未来数年的潜在信贷增量,大概率不会全部集中在2025年落地。
基于此,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周期的资金需求、工具落地的脉冲式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节奏,并参考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后对公中长期贷款的超季节性增长情况,根据天风证券的分析判断,在2万亿元配套信贷需求中,有30%将于2025年年内落地,这将在年内带来6000亿元的信贷增量,分别提振2025年对公贷款、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0.35个百分点、0.23个百分点。
基于上述关于2025年信贷增量的测算,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将提振2025年社融同比增速0.15个百分点。除此以外,考虑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以股东借款为主要的资金投入模式,而此类资金会被计入社融项下的委托贷款。参考2022年的情况,估计2025年委托贷款多增约3000亿元,从而提振2025年社融同比增速0.07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导致PSL重启支持的必要性不大:一方面,5-8月政金债净融资的超季节性高增,说明5000亿元的初步规模主要来源于政金债;另一方面,目前政金债发行利率已明显低于PSL利率。即使后续追加额度,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筹资也可能更倾向于发行政金债而非申请PSL,除非央行下调PSL利率。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