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交易合作模式跳出传统授权框架,采用"共同开发+利润共担"的模式,将助力信达生物积累搭建全球临床与商业化团队的经验。交易达成背后的逻辑是,信达生物创始团队始终坚持深耕研发,并在肿瘤领域打造出IO+ADC强竞争优势,管线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10月22日,信达生物(01801.HK)公告,公司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其中包括来自武田制药子公司的战略股权投资约1亿美元,每股认购价格为112.56港元。双方还约定,信达生物将来可根据开发与销售进展获得最高102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使交易总额最高达到114亿美元。
交易国际证券指出,本次合作交易总金额刷新了国产创新药BD出海交易纪录,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第一三共制药和默沙东于2023年就三款ADC达成的交易。
信达生物是国内创新药新势力龙头代表,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9.53亿元、8.34亿元。10月28日收盘,每股股价报84.6港元,总市值1450亿港元。武田制药的认购价较公司当前的股价高出33%,属于高溢价购股。
共同开发和利润共担
根据公告,此次合作重点涉及两款处于3期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IBI363和IBI343,以及一款处于1期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IBI3001。
与传统授权模式“出售全部权益”不同的是,IBI363在本次交易中采用"共同开发+利润共担"的Co-Co模式。
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与武田制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IBI363,开发成本按40/60比例分担;在美国市场共同推进商业化,按40/60比例分配利润,由武田制药在共同治理和协商一致的开发计划下主导;在大中华区和美国以外市场的商业化权益授予武田制药,信达生物将获得潜在的研发和销售里程碑,以及最高达十几百分比的高位梯度销售分成。
这种深度绑定模式在国内并不常见,此前仅有传奇生物与强生的CAR-T合作采用类似模式。
另外两款产品采用的则还是传统授权模式。其中,IBI343产品,武田制药获得其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权益,武田制药将就IBI343的许可支付潜在里程碑及最高中高双位数的梯度销售分成;IBI3001产品,武田制药获得其在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的独家选择权,如果行权,武田制药将支付行权费、潜在里程碑款项,以及最高中双位数梯度销售分成。

此次授权的三款药物均是用于肿瘤治疗。本次合作达成后,双方将率先推进IBI363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结直肠癌(CRC)的全球开发,包括着重拓展一线NSCLC和一线CRC适应症;此外,双方计划于近期启动IBI363更多适应症的临床开发。IBI343则是重点推进其在一线胃癌、一线胰腺癌领域的全球临床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武田制药在消化系统和消化道肿瘤领域有深厚的布局。交银国际证券研报的数据显示,2025财年,消化系统为武田制药收入最大贡献的疾病领域,最大单品、用于治疗溃疡性肠炎的ENTYVIO全球年销售约60亿美元。而消化道肿瘤也是IBI363和IBI343的后续重点开发方向。因此,该券商认为,本次合作有助于最大化两款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商业化前景。
从战略意义的角度,西南证券研报指出,凭借信达生物在IO与ADC领域的专业洞见和丰富积累,与武田制药在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的深厚经验与强大实力,双方将通过协同一致的临床开发计划,加速将信达生物的新一代肿瘤疗法推向全球市场,最大化实现产品价值。
对于本次交易采用的共同开发与商业化模式,海通国际研报指出,这种模式将助力信达生物积累搭建全球临床与商业化团队的经验。武田制药每年研发投入约50亿美金,拥有4500人的临床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备丰富的临床、商业化经验。本次合作将有助于信达生物拓展全球布局,逐步在国际核心市场建立研发与商业化平台能力,并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价值。
此次交易并非信达生物首度海外授权。
2025年1月,信达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独家合作协议,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DLL3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009的全球权益授权给后者,交易总额最高达10.8亿美元,成为当年中国创新药跨境合作第一单。
IBI3009的出海恰逢DLL3靶点研发热潮。就在信达与罗氏交易前3天,恒瑞医药亦将同类ADC药物SHR-4849以10.45亿美元总额授权给IDEAYA Biosciences,一周内两款国产DLL3-ADC出海交易额均超10亿美元,印证该赛道的全球价值认可度。
时至今日,授权已经成为信达生物重要的营收和利润来源。根据财报数据披露,2024全年,公司授权营收总共实现约11亿元。进入2025年之后,信达生物与罗氏合作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推动上半年授权营收增加474%至6.66亿元。
本次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的战略合作,包含12亿美元的首付款。这笔交易的收入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的财报中开始体现。随着这些重磅合作的持续推进和后续里程碑款的达成,海外授权收入有望持续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管线具有全球竞争力
2025年以来,信达生物海外授权接连获得大单,并且创下国内海外授权金额纪录,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这些交易达成的根基在于,信达生物管线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交银国际证券研报也指出,本次交易再次验证了信达生物管线价值与研发实力,并彰显其坚定国际化的决心。
作为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1/IL-2双抗,IBI363的双重机制解决了传统PD-1抑制剂的关键痛点——既能应对耐药人群,又能激活“冷肿瘤”免疫反应。2025年ASCO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其3mg/kg剂量组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缓解率达36.7%,疾病控制率9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3个月,逼近甚至优于K药联合化疗的标准疗法。
中信建投更是将这款产品比喻为“肿瘤赛道的一款超重磅炸弹”。该券商指出,IBI363差异性的设计大幅改善了IL2的肿瘤外周毒性,同时保留IL2对T细胞的增殖和激活效果,让其在第一代PD1的基础上实现对肿瘤微环境的双重免疫激活。目前,IBI363已经在IO耐药的NSCLC以及皮肤黑色素瘤中展现超优异效果,同时也在冷肿瘤结直肠癌以及黏膜/肢端黑色素瘤上超强获益。整体看,IBI363在机制上相较于前一代PD1药物实现了显著超越,未来有望在“热”肿瘤上超越PD1,同时也有希望突破IO冷肿瘤,让更多患者实现IO获益。
对于商业化前景,海通国际研报指出,IBI363作为下一代肿瘤基石疗法的潜力,有望持续拓展治疗边界,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全球IO响应人群约150万,对应500亿美元热肿瘤市场。若拓展至IO耐药人群(约100万)及冷肿瘤人群(约140万),其市场空间有望扩大至1500亿–2000亿美元。作为“升级版“PD-1,IBI363通过其双重激活与α bias减毒机制,有望突破IL-2剂量瓶颈。
本次授权的IBI343产品能被武田制药看中,也同样是因为具有全球竞争力。
IBI343是一款针对CLDN18.2靶点的ADC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癌和胰腺癌等消化道瘤。目前全球尚无已上市的此类药物,IBI343为全球首款进入III期临床的CLDN18.2 ADC,研发进度领先。
其采用TOPO1i抑制剂载荷和Fc沉默突变技术,显著降低胃肠道毒性,同时通过旁观者效应增强肿瘤杀伤效果。针对CLDN18.2高表达胃癌的III期研究显示,IBI343疗效优于传统化疗。在更难攻克的胰腺癌领域,IBI343单药治疗二线及以上患者的III期研究中,首次突破胰腺癌后线治疗生存瓶颈。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作为全球首个在PDAC中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认定的CLDN18.2 ADC,IBI343表现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ADC药物,有望为胰腺癌治疗带来新的探索方向与希望。
另外两款授权产品也同样如此。IBI3001为一款处于Ⅰ临床全球首个靶向B7-H3与EGFR的双抗ADC,具备多重抗肿瘤机制,在临床前模型中展现出高安全的治疗窗口。IBI3009是靶向DLL3的新一代ADC,临床前数据显示疗效与安全性优于同类候选药,且已在中、美、澳获IND批准,进度领先。
深耕研发
多款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管线背后,最根本的成长密码在于创始团队十余年如一日对研发的深耕不辍。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2018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司核心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药物研发和团队管理经验。
高管团队以创始人俞德超为核心,目前其担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本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业务方向把控及管理。俞德超从事生物制药创新研究逾20年,是发明四个“国家1类新药”并促成新药开发上市的科学家。其曾先后担任美国Calydon生物制药公司新药研发副总裁、美国Cell Genesys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康弘生物总裁等职务。
其他管理成员曾在跨国制药公司、国内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顶级医院等机构担任重要的管理职务。也正是高管团队国际化临床开发和创新药项目管理经验,奠定了信达生物历史发展确定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可兑现性。
从2011年创立之初,信达生物便确立“研发为核”的战略基调,面对行业寒冬仍坚持将资金投入创新药开发。据统计,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166.32亿元。最近的2023年和2024年及2025年中期,研发费用分别为22.28亿元、26.81亿元、10.09亿元。
正是这种研发定力,信达生物目前已打造了贯通生物创新药开发全周期的高质量技术平台,并完成平台的整合和优化,形成了高效的运行体系。
更关键的是,信达生物选择将肿瘤领域作为重点投入方向,并且深度布局“IO+ADC”前沿疗法,从而构建起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截至目前,信达生物已经建立了先进、高效、全面的单克隆抗体生物药研发系统、差异化的ADC技术平台、完整的创新药物临床研究运营平台。
具体来看,信达生物的PD-1信迪利单抗2023年销售近28亿元,国内市场份额领先,5个一线大适应症获批,由此奠定了其IO治疗的领先地位。在PD-1的基础上,信达生物以IO+ADC战略为导向,专注下一代全球创新,新一代ADC、双抗等产品数据层出不穷,结出丰硕成果。
其中,海外授权的IBI363、IBI343、IBI3001、IBI3009,均是在IO+ADC战略导向下的成果。据德邦证券统计,包括授权品种在内,公司目前已有7款ADC药物进入到了临床阶段,覆盖6个靶点及多个疾病领域。
根据2024年年报披露,公司已有15个产品获批上市,同时还有3个品种在NMPA审评阶段,4个新进入关键临床的创新分子,另外还有15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94.2亿元,同比增长51.8%,2024年首次实现Non-IFRS净利润和EBITDA转正。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净利润8.3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海通国际研报指出,公司创始人俞德超再次强调,公司正按既定路径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实现EBITDA盈利,2027年国内营收达到200亿元,2030年至少5个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不过,券商也提示投资者注意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海通国际就指出,信达生物未来可能存在新药研发风险、新药审批风险、新药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德邦证券则提示可能存在临床研发失败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