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过程。”
——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agleby Christensen)
“颠覆式创新理论”的提出人
2025年以来,稳定币受到全球关注,监管与金融基础设施两端的同步“制度化”,推动其从加密市场工具迅速走向主流支付与结算载体,同时也与“代币化存款”“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等新型数字货币形态并行演进,呈现出监管落地、银行入场、合规透明、与传统金融深度互操作的综合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涌现大量关于稳定币的文章和专著。其中,沈建光、刘勇、朱太辉、郭大治四人合著的《稳定币》是一本突出系统性、实证性、政策性、前瞻性、落地性的稳定币专著,从技术底层、发展脉络、监管政策、国际货币竞争与未来应用等层面,深入梳理了稳定币的演化逻辑与战略价值。
一、全书的特色和关键启发
首先,与其他有关稳定币的著作相比较,沈建光等人所著《稳定币》一书具备以下鲜明的特色。
一是全球视野。这本书采用了真正的国际视角,分析亚洲、欧洲、北美的监管政策和市场发展,有助于理解“本质上无国界”的现象。作者们将稳定币放进“美元—美债—全球支付—科技监管”的系统中审视,提出“新美元循环”(稳定币储备—美债需求—美元循环回补)的逻辑,解释为何美国选择立法规范而非一味遏制稳定币,并进一步讨论这对美元地位、金融稳定与国际竞争的深层影响。
二是及时性与相关性。这本书内容丰富,包含了2025年以来美国和中国香港通过的关键立法等最新进展。在稳定币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与时俱进”的特性使这本书成为一份宝贵的资源。
三是完整性与结构化。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其对稳定币这一主题的详尽覆盖,以及用一种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组织内容。在这本书中,全景式框架与可操作的分析颗粒度并重,从链上和链下技术栈、资产储备与审计、发行与兑付机制,到产业链全链条(公链层、资产层、合规层)以及各类风险(脱锚、技术、合规、传导、替代),均有清晰的“原理—机制—案例—数据”链条,避免了空洞的概念。从基础知识、政策到未来展望的渐进式结构,确保了不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跟上叙述并建立起对该领域的扎实理解。
四是平衡的视角。这本书巧妙地平衡了稳定币带来的机遇与固有的风险和挑战。书中避免了技术乌托邦主义,对稳定币的潜力和必要的监管保障进行了务实的评估。作者们深钻“合规化转型”与“国际比较法”,对欧盟《MiCA法案》、新加坡《PS法案》、阿联酋《支付代币服务条例》、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持牌 + 反洗钱旅行规则”,以及美国联邦和州双轨许可与储备美元化约束进行了细致的条文拆解,帮助读者理解规则如何重塑商业模式、资产配置与市场格局。
五是技术和金融解释。这本书没有回避技术细节,而是对不同类型的稳定币(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和算法型稳定币)及其底层公链基础设施,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六是链接前沿议题的能力。从链上金融到智能体经济,书中对DeFi(去中心化金融)、RWA(现实世界资产)、Web3.0支付的基础设施地位,Solana、以太坊、TRON等公链在“存量—流量—活跃度”上的功能分工,以及DeFAI场景(如智能体自治交易、可编程金融等)均有敏锐洞察,呈现出技术—应用的前瞻视野。
其次,这本书展现了若干对读者的关键性启发。
一是稳定币是法币数字形态的社会化版本,并非单纯的加密资产。稳定币兼具传统货币的价值稳定性和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是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
二是稳定币真正颠覆了跨境结算与价值传输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通过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结算,可以使传统银行系统的业务处理时长从3 ~ 5个工作日降至1小时内,成本率从6.62%降至接近于零。
三是合规是稳定币发展的分水岭。在稳定币合规要求中,储备资产管理的四个维度(资产构成、托管隔离、信息披露、赎回安排)直接决定了稳定币能否在市场恐慌中保持价格稳定,这也是决定机构资金是否进入的关键。
四是稳定币的发行需要货币、财政与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美元稳定币与美债市场的深度耦合机制——每发行1美元稳定币,就对应1美元美债被锁定——形成了“用户—稳定币—美债”的新美元循环。
五是三大公共区块链在稳定币发展中各具特色。其中,以太坊凭借安全性和生态完善性成为价值存储的首选;TRON 专注高频转账和普惠渗透,在支付场景中占据优势;Solana以高吞吐量服务于支付和零售流量。这种“链—场景”适配的理念,为产品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
六是反洗钱与隐私保护不是零和博弈。在稳定币发展过程中,两者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平衡。链上分析与选择性披露技术将成为“可验证合规隐私”的技术解决方案。
最后,这本书对中国发展稳定币的路径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建议。书中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新抓手的背景下,人民币稳定币可以在本币资产和离岸市场之间找到一席之地,其条件已经成熟,“在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交易已经非常紧迫”。书中对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强调了“先境外离岸,再境内离岸”的渐进路径,而在应用场景上则从跨境B2B入手,在兼顾货币政策、资本流动与反洗钱的约束和监管的前提下,可以将香港作为“沙盒+持牌+强KYC/AML”落地的真实试验区域。
二、全书的叙述逻辑与结构
《稳定币》的叙述逻辑是清晰的,其核心脉络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包含若干章。
第一部分“基础篇”:厘清稳定币的技术底座、发行模式与金融属性,明确稳定币是“法币代币化+区块链传输层”的复合体,功能上既是加密市场的计价与结算通道,也是现实世界跨境支付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章节安排上涉及“稳定币的起源与业务模式”“稳定币的职能和金融属性”。
第二部分“发展篇”:按时间线叙事,从USDT萌芽、USDC合规化竞争、DAI去中心化探索、算法型稳定币的屡败,讲到2023年后出现合规拐点的逻辑与驱动力,强调稳定币从边缘创新到金融基础设施的跃迁。章节安排上涉及“从边缘创新迈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向链上、链下双向延伸”“产业链覆盖公链、资产和合规全链条”“风险挑战在发展中逐渐清晰”。
第三部分“政策篇”:对欧盟《MiCA法案》、阿联酋双层监管架构、美国《天才法案》、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进行制度拆解与比较,抓住“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国际共识与各地的差异化博弈。章节安排上涉及“在合规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全球稳定币监管五大支柱”。
第四部分“展望篇”:将稳定币置于国际货币竞争与金融科技发展周期中,讨论美元稳定币、“新美元循环”、人民币稳定币的路径设计,以及DeFi、RWA、Web3.0、DeFAI 等新生态角色与机会。章节安排上涉及“稳定币发展的未来图景”“美元稳定币是美元的加法还是减法?”“人民币稳定币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抓手”。
这一脉络有助于读者建立“技术—业务—制度—地缘”四层合一的视角,从而把握稳定币之于支付、金融市场、主权货币与全球治理的综合影响力。
三、全书提出的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提出一系列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一是如何探讨地缘与制度竞争的“二阶影响”。在稳定币加速“美元化或去美元化”的双向张力下,弱势货币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脆弱性之间的伦理与政策权衡(涉及消费者保护、社会公平、金融排斥等),越发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
二是如何从市场结构与竞争秩序的反垄断视角看待稳定币。少数美元稳定币寡头绑定大银行、卡组织与大型公链生态,跨境支付与Web3.0支付可能形成“新型平台锁定”。这对开放竞争与创新多样性的影响,有待开发新的系统性评估框架进行评估。
三是如何充分呈现数据主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在“链上可审计”与“合规强制可冻结”并存的制度中,如何以最小信息披露满足反洗钱与旅行规则,从而保护商业机密与个人隐私?制度与密码学工具的落地路线值得挖掘。
四是如何平衡政策、机构和个人的关系。稳定币的流通对用户体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有待更详细的探讨。在发展中国家,稳定币正作为财富保值和跨境支付的工具被大量采用。
五是如何批判性看待稳定币的发行与流通。例如,围绕USDT审计和价值支持存在的疑问,直指对稳定币发行方储备金真实性和流动性的批判性审视。
四、小结
《稳定币》一书以系统化框架、跨学科视野与强现实关怀,兼具学术思辨与实证数据,完整梳理了稳定币从起源、机理、产业、政策到前景的全链路,实现了“学术—政策—产业”三位一体。该书内容涵盖基础认知、发展脉络、应用版图、产业架构、风险洞察、国际监管比较、美元与人民币的战略博弈,以及未来技术—产品—市场的演进路线。特别是该书信息密度高、决策价值高,为理解稳定币如何从加密市场的交易媒介成长为新型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框架与洞察,既可作为研究参考,也可作为实务指南,同时兼具政策前瞻与落地建议。作者沈建光、刘勇、朱太辉、郭大治四人,在稳定币研究上论述颇丰,积极发表专业意见。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稳定币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技术、政策与全球货币竞争的交汇点,正如书中所说,“稳定币、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融合发展的趋势已难以逆转,以稳定币的应用拓展为主要驱动,以去中心化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以及功能组合为主要导向,以全球货币体系深度重构为主要目标的稳定币超级周期已经启动,最终必将对全球金融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系经济学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