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看待成长股,需要多些理性。一般而言,成长股通常估值极高,尤其是尚未盈利的公司,最终只有少数是真成长,尽量别赌小概率。对于业绩的线性外推一定要注意,遇上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简单的线性外推就很危险。另外,增长率的估计,如果取值略有差异,则推算结果偏差很大。
股票相对于债券,看起来更有魅力,主要来自于股票可以有增长。毕竟,债券的票息多是固定的,而股票背后的企业盈利可能会有不错的增长,因此,市场通常愿意给成长股较高的估值。
假设一张票息为4%的债券,按面值买入,其实就相当于25倍市盈率的估值(100/4)。如果一家企业年赚4亿元,市盈率25倍,则市值为100亿元,在既不增长也不衰退,且盈利能100%分红的情况下,从回报率的角度,它就等同于4%票面利息的债券。
但企业不是在真空里经营。首先,盈利可能有较大波动;其次,企业需要留存利润再投资,通常不会100%分红;最后,股东的优先级低于债权人。所以,假设市场上无风险回报率为4%,那么一家不增长的公司,理论上估值要远低于25倍市盈率才合理。
市场愿意给予较高估值的公司,通常来自于未来的增长预期。比较典型的就是很多当前尚未盈利的公司,市场预期未来可以有很高的增长空间,而给予很高的估值溢价。
但是,同样是成长,不同生意付出的代价则是完全不同的。
成长期企业的普遍情况,是赚来的钱需要再投资,甚至需要更多外部融资,这个阶段的股东回报,主要来自于盈利上涨和估值提升,现金股息非常少,更多体现在股价上涨带来的账面盈利。要判断这种“浮盈”是否扎实,就得看增长质量。所谓增长质量,关键不是增长了多少,而是看增长产生的回报是否大于为此投入的资金成本。如同巴菲特所阐述伯克希尔的生意模式:用3%的资金成本,去获取13%的投资回报。
增长何时创造价值
只有资本投入以及留存收益再投资产生的回报大于资本成本,才是增加了价值。否则,增长就是消耗资本,长期来看是一种价值毁灭。
回到我们持有股票的情况,假设机会成本是10%,持股如果不太分红,留存收益再投资,如果企业拿去再投资的回报低于10%,对股东来说新投资产生的增长就是有害的增长。
以贵州茅台为例。假设公司未来平均年赚1000亿元,现金分红700亿元,还剩300亿元留存收益。但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长期保留1000多亿元的现金,运营完全用不着再留存利润。留存利润大部分存入财务公司,假设年收益率3%,带来9亿元的利息收益。但是茅台的净资产收益率在30%-36%之间,远高于3%,所以300亿元存入财务公司,就拉低了股东回报率,这部分留存收益产生的增长质量并不高。
茅台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一些净资产收益率很低、资本支出很大的生意,增长难以创造价值。
买成长股,就一定要搞清楚企业为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只有再投资回报大于资金成本的高质量增长才能持续创造价值。
如何才能预判未来增长是否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如何预判增长带来的回报率会持续大于资金成本?当前的超额利润未来会不会被竞争抹平?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情景。当一家公司新进入一个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又是完全竞争状态,没有壁垒,谁都可以进入,那么一开始,这家公司发现市场空白,抢先进入,增长很快,收益率很高。但是哪里有超额利润,哪里就有竞争。情况被其他资本发现后,大量竞争者涌入,由于这家公司没有竞争优势,很快利润率被填平。更糟糕的是,行业整体上都很难建立壁垒,就容易供过于求,增长机会消失,所有人都没钱赚。
早期的山寨手机市场就是典型。2007-2012年的手机行业,国内市场需求爆发,山寨功能手机以极低的价格、五花八门的功能开始靠薄利多销和占领下沉市场,增长非常快。
超额利润引起行业外资本的注意,山寨手机开始大打价格战,加上智能手机售价也大幅下降,整个山寨机行业很快就从暴利转向微利,最后亏损。
这种增长就是既没进入壁垒,又没竞争优势,无法持续创造价值的,时间越久,投入越大,结果可能越惨。
所以,要提前判断增长是否能创造价值,前提在于两点:一是有没有护城河挡住潜在竞争者进入蚕食行业利润,二是有没有竞争优势以保证当前的高回报。当护城河和竞争优势同时存在,增长才可能创造价值。
增长的两大途径
具备护城河的企业,最靠谱的两大增长路径,一是深耕核心市场,二是抢占空白市场。
深耕核心市场,可以是产品维度的,比如苹果从Mac到iPhone的自然延伸,微软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的延伸。也可以是地理维度的,最典型的是沃尔玛的“同心圆扩张”,先从具有绝对优势的阿肯色州开始,逐步向周边辐射。
国内区域白酒企业的全国化战略也是典型的地理纬度增长。
拿古井贡酒来说,过去十年营收增长了5倍,利润增长超9倍。其全国化战略就是以安徽市场为中心,然后对外按省、市、县,甚至乡镇维度,不断向周边渗透。这种地理维度的自然延伸,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了竞争优势的复利作用。古井贡酒在安徽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超三成,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这种情况下,区域市场的渠道和心智的高密度覆盖,能够摊薄营销、渠道成本,利润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形成品牌认知提升渠道忠诚度,进而不断养成消费习惯的正向循环。
这种若干年积累的影响力,外地同等价格带的品牌是很难撼动的。
而地理上临近的市场,比如河南、山东等地,消费习惯相似,消费者认同感的建立相对容易,渠道网络成熟,经销商资源可以直接复用,扩张的阻力就相对小。通过这种逐步延展,稳扎稳打,市场的拓展成功率会更高。古井贡酒近十年内,省外市场收入占比从约20%提升至约40%,贡献了显著的增量。
洋河股份的全国化也是类似路径。先做到江苏市场的绝对龙头,然后再沿长江经济带拓展,延伸至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同样利用消费习惯的相似性和渠道的协同性。完成初步的全国化。
而核心市场中的这种能力,直接复制空投到跨度较大的其他区域,一是会遇上当地品牌的激烈竞争;二是消费习惯、渠道网络这些在大本营有优势的能力,无法直接复用,管理半径难以达到;三是在陌生市场缺乏品牌和渠道支撑,如果只靠广告“轰炸”,而地面推广跟不上,则很难形成消费者的忠诚度。
总之,对于区域性白酒,品牌力不足以与茅五泸这样的行业龙头匹敌,光靠品牌属于小马拉大车,行不通,高效的供应链和经销商管理体系更可能形成竞争力。要做到全国化,需要步步为营,从核心市场对外渗透,靠效率竞争,靠时间积累。这种增长,要求管理层非常自律、理性、耐心。
再来看第二点,抢占空白市场。前提是这种市场尚不存在已建立进入壁垒的龙头,并且进入的企业要有能力建立壁垒来主导市场,才可能产生增长的价值。
拿美团进入社区团购为例。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居家隔离催生这类社区生鲜需求,而传统电商、线下商超难以有效覆盖这部分市场,似乎是个空白市场。当时冒出不少这种创业公司,比如兴盛优选、橙心优选、食享会、同程生活等等。后来经过几轮烧钱大战,最后只剩下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近期为了应对外卖领域的竞争,美团不得不收缩战线,现在只剩下多多买菜还在运营。
美团在业内以高效运营著称,但是投入近500亿元到社区团购业务,经历了数年时间,最后还是没胜出。最初看起来比较美好的市场空白,似乎并不容易建立壁垒,直到当下,多多买菜似乎也没实现持续盈利。
首先,美团入场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进入烧钱大战,当时先进入的企业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团长网络,而且多多买菜凭借农产品供应链优势和下场市场的用户基础,已经快速卡位,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美团一开始就面临与在位巨头的竞争,不得不大规模烧钱补贴。
其次,社区团购的壁垒并没有那么容易建立起来,光靠补贴很难建立忠诚度,一旦对手给予更多补贴,用户便会流失。社区团购本质上竞争的是供应链响应速度和精细化的运营能力,而不是网络效应。其需求非常碎片化,很难像外卖或者电商那样快速建立起规模效应。
美团既有的核心优势,在于本地商户的运营,地面推广、外卖及时响应的调度和履约能力是强项。而生鲜供应,涉及到的能力主要是产地采购、冷链物流、仓储等,跟美团的轻资产模式并没有协同。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美团面对多多买菜的经验和效率,很难建立起优势。并且,美团的用户是一二线年轻人为主,点外卖的用户很少自己买菜做饭,而社区团购的用户主要是家庭主妇等,用户匹配度低,反而跟拼多多用户匹配度更高。
所以社区团购领域,美团很难建立壁垒,形成主导,它不是在自己的竞争优势基础上自然延展,反而拼多多的能力更有优势。
抢占空白市场的风险比较大,同样需要管理层极度专注、自律、理性、耐心,在自己可能有优势的情况下高效执行,这种增长的难度不小。
警惕掉入增长陷阱
前面提到增长的路径,反过来就容易形成增长的陷阱。企业盲目多元化,就是违反深耕核心市场的原则,掉入增长陷阱的概率就比较大。
微软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的延伸取得成功,但同样是微软,以72亿美元天价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则是科技史上最著名的失败并购之一。事实证明,微软的核心能力还是在软件开发、企业级市场方面,消费电子的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和迭代能力等等,全然不在其能力圈内。
最终,微软不得不进行大额减值,承认收购失败,并且以3.5亿美元将诺基亚业务出售。这类偏离核心市场盲目多元化导致的失败,在商业史上数不胜数,根本原因就是进入了自己完全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能力自然延伸成功概率大,而跨界多元化,失败概率不亚于初创企业。
对于空白市场,一开始貌似没有进入壁垒,原因之一确实是空白,需求存在而没有优质供给,先进入者有先发优势。比如早年间的即时通信市场,一旦形成网络效应之后,壁垒就非常高;但更可能的是,这种空白市场本身因规模或者一些结构性因素限制,就很难建立壁垒,集中度也难以提升。
例如某些细分领域的专业市场,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专业性和定制化要求极高,新进入者若没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技术优势,即便抢先进入,也难以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另外,还有一些市场空白是由于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或者市场需求不稳定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先进入者可能面临市场教育成本高、需求波动大等风险,一旦后续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前期投入就可能打水漂,这也是增长过程中容易掉进的陷阱。
另外一种情况,是目标市场已经有龙头企业,形成了较高的份额,那么后来者还要进入,所需要的运营能力很高,资本投入巨大,就未必能形成高质量的增长。
典型的案例是梯媒领域,分众拥有近40%的净利润率,享受着超额利润。2018年新潮发动价格战,与分众抢点位、抢市场。
新潮怎么才可能从分众手里抢走点位和客户?无外乎就是付更高的点位成本,收更低的广告费。因为梯媒最有价值的就是足够大、位置足够好的点位网络,新潮作为后进入者,想要抢走份额,需要持续付出足够的代价抢走点位,并且还需要足够的时间给用户证明广告效果好过分众。
而最后事实证明,新潮投入的巨额资本,很难撑得到最后的胜利,分众适当牺牲利润,提升点位成本,就把新潮挡在护城河外,新潮并未形成有意义的增长。反过来设想,如果新潮通过烧钱抢点位抢客户,最终抢占部分市场份额获得利润,说明原有的进入壁垒本身就有漏洞。那么超额利润将源源不断吸引其他资本进入,直到这个市场的超额利润被抹平。
总之,投资者看待高增长的成长股,需要多些理性。
第一,成长股通常估值极高,尤其是尚未盈利的公司,盈利能力并未被历史记录证明,最终只有少数是真成长,尽量别押注小概率。
第二,业绩的线性外推一定要注意,长期来看,只要有高利润,市场竞争就如影随形,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很多意外因素影响,比如宏观环境的变化,甚至疫情等天灾人祸的出现,对增长的线性外推遇上这类特殊情况,就很危险。
当然,反过来也有很多意外的增长,比如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供应紧张,疫情导致海运运力不足,非洲猪瘟导致的异常猪周期等等,其中的机会又能被有心的投资人捕捉到。
第三,增长率的估计,偏差会很大。自由现金流折现的原理提醒我们,永续增长率取值有一点点偏差,算出来的结果都差异很大。所以,尽量定性地看待增长,不要给增长过高的溢价,留足安全边际。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