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菲特的逻辑分析房产属性

2025年10月22日 15:29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本刊特约 莫浩然

用巴菲特的三类资产构架来分析房产属性,最核心的就是能不能创造价值,收益从哪来。能持续产生现金流,属于生产性资产,值得长期投资;靠别人接盘抬价赚钱,是不创造价值的资产,要警惕;自己用、不产生收益,归属消费品。


最近这段时间,我身边不少朋友、邻居都在跟房子较劲。

有的在卖房,挂牌价比起之前的历史高点已经降了,可买家一来看房,继续往下砍价,一来二去谈不拢,有些朋友索性就不卖了,觉得不如先攥在手里等一等。

还有另一拨朋友,心态反过来,现在比较纠结:目前行情冷,价格也下来了,要不要趁这个时候把小房子卖了,换套大的改善一下居住?想换,又怕后面还会跌;不换,又怕错过眼下的低价机会,左右拿不定主意。

与其如此摇摆不定,不如套用巴菲特的投资逻辑来分析一二。


为什么这么在意房子

对我们当下的大多数人来说,一提起“资产”,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房子。毕竟多数人这辈子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花在房子上了,每月工资发下来,先把房贷扣了,剩下的才敢规划其他,这种沉甸甸的感觉,不用我多说,经历过的都懂。

但房子的属性从来不是固定的,全看你怎么看待它。

如果你把它当“家”,就是为解决一家人住得安稳的问题,那它就是实打实的刚需品,跟家里的床、餐桌没两样,是过日子离不了的东西;

如果你靠它出租收租金,每个月能有笔稳定进账,能补贴家用,那它就是“能自己赚钱”的资产,跟好股票每年给你分红是一个道理;

如果你买了之后主要目的是盼着房价涨了卖差价,那它就成了博弈的工具,能不能赚钱全看后面有没有人愿意接盘。

其实不光房子,所有带点“资产属性”的东西都这样:涨的时候大家抢着买,生怕晚了没份;跌的时候躲着走,哪怕便宜也不敢碰——就像A股跌到3000点以下,明眼人都知道估值低了,可没几个人敢下手,怕“抄在半山腰”。

现在楼市也这样,不少人喊“房子比人多,房地产要凉了”“出生率降了,未来没人买房”,慢慢地,“不碰房产”仿佛成了社会共识。

我认为这些观点说得太绝对了。

只要社会在发展,人想过更美好的日子,对“住得更舒服”的需求就不会停下,这只会跟着生活水平升级,不会降级。尤其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从来都不缺吸引力。可能受市场情绪影响房价短期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需求一直在,房价就有支撑。

而且这种需求不是单一的,是一层接一层的“梯度需求”。

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大家对“住”的要求只会往高走,不会随便将就,没法轻易妥协。

而且房地产天然就是最重要的资产形式。根据住建部2025年6月发布的《全国建筑存量调查报告》,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地产占比为66.7%。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家庭房地产占比约74%。

从全球来看,除了美国靠股市安置存量财富,大部分国家的老百姓都是以房产和存款为主,为什么?因为股市长期走慢牛的少,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房子看得见摸得着,还能住,比股票踏实。


用巴菲特的方法将资产分类

关键问题来了:我们花这么多钱在房子上,它到底是能“钱生钱”的好资产,还是只是一笔大开销?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认为可以用巴菲特的“三类资产”框架来分析。这个框架核心就看两点:能不能创造价值,收益从哪来。搞懂这两点,资产属性就清楚了。

巴菲特把所有资产分成三类,第一类:靠利率赚钱的资产。像现金、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券,都属于这类。它们的收益全靠利率,利率高就多赚点,利率低就少赚点,跟货币直接挂钩。

但致命问题是抗通胀能力太差。法币时代长期的通胀是必然的,根据in2013dollars.com的数据,从1900年到2025年,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约97.387%,现在的1美元购买力相当于1900年的2.613%。

所以长期下来,第一类资产根本跑不赢通胀,只能算“暂时放钱的地方”,不是能真正增值的资产。

第二类:不创造价值的资产。比如黄金、白银、字画古董、投机性大宗商品,都属于这类。它们自己不会赚钱:黄金不能生利息,字画不能收租金,你拿着它们,唯一的指望就是“后面有人觉得它更值钱,愿意出高价买走”。

这本质是零和博弈:你赚的钱,就是下一个人多花的钱;要是没人接盘,这东西的“价值”瞬间就没了。

第三类:能自己造血的资产。

这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比如股票(背后是企业,能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赚了钱给股东分红)、农场(能种庄稼,年年有收成卖钱)、优质土地(能租给企业建厂或耕种,收租金),等等。

这类资产的核心是造血能力:它创造的价值会跟着社会需求而上涨,现金流也会跟着涨——农场的粮食涨价,企业的营收增加,租金也会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能抗通胀:通胀让钱贬值,但它创造的新价值能把贬值的部分补上,长期下来肯定能增值。


房产算哪类资产

现在,又一问题来了:房产算哪类资产?

答案很简单:房子没有固定标签,你怎么用,它就是什么属性。同样一套房,有人用成“摇钱树”,有人用成“赌具”,有人用成“家”,本质完全是三回事。

如前所述,用于出租或经营,房产就是“生产性资产”,你买房是为了“靠运营赚持续的钱”,那它就是典型的第三类资产。

比如你在地铁口买套小公寓,租给附近上班的白领,每月能稳定收到3000元租金;等周边商圈建起来、地铁线路开通,租金还能涨到4000元。这套房的价值,根本不看房价短期涨没涨,只看“入住率”和“租金涨幅”。

再比如写字楼、商场、酒店,这些房产的本质,都是用空间提供服务,换持续收益,跟企业用产品换营收的逻辑一模一样。

巴菲特当年买喜达屋酒店,不是赌酒店资产会涨,而是算每间房每天能赚多少钱(行业里叫RevPAR),未来能不能通过提升入住率、合理涨价,让这个现金流一直涨。

这类资产符合生产性资产的定义:靠创造价值赚钱。

而如果用于投机,房产就是“不创造价值的资产”。买房后既不自住也不出租,只空着等房价涨了赚差价——这和黄金、字画没本质区别,都是第二类资产,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只赌“下一个人愿意花更高价接盘”。

最典型的就是闲置学区房:孩子用不上学位,嫌出租麻烦,就让房子空着等涨价。这套房没给任何人提供过一天居住服务,没产生过一分钱租金现金流,它的价值全靠一个前提——接盘者也相信“学区房还能涨”。哪怕偶尔出租,租金对比房产总价微乎其微,核心目的还是押注房价上涨,本质就是零和博弈。

巴菲特对这类资产一直很警惕,他说过:“如果一个资产不能产生现金流,你买它的唯一理由是希望别人用更高的价格买走它,这本质是投机,不是投资。”

有人会反驳,土地就这么多,对核心地段核心资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肯定能抗通胀。

这话不算错,逻辑跟投资黄金是一样的。但忽略了房产和黄金的关键差异——黄金的稀缺性(开采成本高、总量有限)经历了人类历史的检验,过去100年以美元计价年化涨4.9%,抗通胀能力很稳;可房产的“稀缺”太容易受影响:城市建新区会分流核心资源、限购房产税会抑制需求、房子还会逐年折旧,抗通胀远没黄金“硬”。

从数据看,一线城市核心区确实有抗通胀潜力。北京朝阳核心区2010-2023年房价年均涨5%-8%,同期CPI才2%-3%,再加上1.5%-2%的租售比,综合收益能覆盖通胀;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过去50年也基本能跑赢通胀。

但换个场景就完全不同,东北某省会的“核心商圈”房,2015-2023年年化涨幅不足1%,CPI却有2.5%,实际在贬值;而杭州未来科技城(强二线核心产业区)同期涨6%,稳稳跑赢通胀。本质是城市有没有持续人口流入、产业活力,这才是抗通胀的核心,不是“核心地段”四个字。

就算在同一城市,核心区也可能失势:新区分流资源后,老核心区的教育、医疗资源被稀释,抗通胀能力自然下降。

对于意图获得房价上涨获利的投资者来说,还有周期风险。日本19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时,东京银座、新宿的稀缺性还在,但货币紧缩、企业破产、居民负债飙升让需求崩了,10年房价跌超60%,部分区域至今没回到泡沫前水平。不主动贡献现金流的资产,其稀缺性扛不住系统性冲击。

一线城市核心房是高门槛资产,抗通胀能力不是“天生的”,得看三个维度:城市基本面(人口、产业、资源)、经济周期(别在泡沫高点入场)、政策环境(限购、房产税、城市规划)。拉长周期应该能跑赢通胀,但短期充满不确定性,非常考验判断力。

如果是自住房,那么它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这就不是巴菲特说的“投资资产”,更像你买的汽车、冰箱、手机:是解决“住”这个生活刚需的消费品。

为什么这么判断?核心在两点。

第一,自住房不“生钱”,还得“贴钱”:物业费要交、水管漏了要修、没还清的房贷每月要还本金加利息,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支出,没有一分钱现金流入。

第二,它的核心作用是“住”,不是“赚”。你买它,是为了居家安稳,“不用再搬家”的踏实感,不是为了“倒手赚差价”。就像买汽车是为了通勤、带家人郊游,哪怕车开几年会贬值,你还是要买,因为它解决“行”的刚需。

有人,认为我家房子涨了几十万元,这难道不是投资资产?

但巴菲特谈投资资产,核心看能不能“钱生钱”。自住房就算涨了价,只要你不卖,账面数字就变不成真金白银,既不能帮你交这个月的物业费,也不能抵消房贷利息,算不上能兑现的投资收益。

所以自住房就是消费品,但因为城市土地的稀缺性,繁荣城市的房产事实上是最耐用的消费品。

总结一下,谈资产归类,我们不要被名字迷惑——不管是房产、股票还是基金,本质上都能用一套底层逻辑穿透:只看它能创造什么价值。

能持续产生现金流(比如出租、经营),属于生产性资产,值得长期投资;靠别人接盘抬价赚钱(比如投机炒房),是不创造价值的资产,要警惕;自己用、不产生收益(比如自住房),归属消费品,别当投资看。

房子是“好资产”还是“坏资产”,从来不是房子本身决定的,是你怎么用它。

所以当下处理房产的核心问题,不是“该不该买”或“该不该卖”,而是先回答一个前提:你买房的目的,是“住得安稳”(自用)、“每月收租”(投资),还是“赌未来涨价”(投机)?想清楚了,决策逻辑会自然浮现。

如果是“消费品”(自用):核心看“需求”和“能力”,真的需要更大的房子吗?收入能支撑房贷和日常开支吗?别为了“面子”硬扛超出能力的消费。

如果是“投资品”(收租):核心看“对比”,先算清楚租售比(年租金/房价),再把这笔钱放到全市场里比,同样的钱,投这套房子的租金收益,比投优质基金、头部企业股票划算吗?流动性(急用钱时能不能快速变现)比其他资产强吗?

如果是“投机品”(赌涨价):核心看“能力”,你能精准判断宏观政策走向吗?能算出这座城市的人口流入、供需缺口吗?如果没有这种判断趋势的能力,本质上就是“赌运气”。

我的判断是:未来中国房产增值的潜在收益,大概率会向二战后美国房产的长期均值靠拢,名义年化涨幅约4%-5%,扣除通胀后,实际回报率大概在1.5%-2.5%。

但要注意一个前提,1996年到2019年期间,中国房产既补上了“没房子住”的历史欠账,也一定程度透支了未来的涨幅。从估值回归的逻辑看,未来一段时间的房价涨幅,甚至可能低于这个均值。

而现在优质企业的股票、宽基指数基金,长期收益不仅大概率跑赢房产,流动性还更强。投资当然需要能力,但有一定财富量级的家庭,不该回避“提升投资能力”这件事;如果一直回避,财富迟早会向“能力匹配”的水平靠拢。

我自己的选择很明确,自住房够住就好,剩下的资金不会再投房产,不管是赚租金还是赌升值,房产的性价比都比不上优质股票。

反观股票、基金,虽然短期会有波动,但把时间拉得越长,收益跑赢房产就越多,这是无数严谨的事实证明的道理。说到底,投资的本质是比较,把不同资产的收益、风险、流动性放在同一个框架里对比,选那条回报更高、确定性更好的路。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责任编辑:zbf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