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间,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673.SH,简称东阳光)披露2025年三季报。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9.7亿元,同比增长23.56%;归母净利润9.06亿元,同比暴涨189.8%;扣非归母净利润7.87亿元,同比增幅达171.77%。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内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关键期,东阳光营收与利润持续超预期双增,并非是单纯的周期红利兑现,而是公司精准把握“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战略机遇,以及全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创新的质变。
政策红利精准捕获:绿色转型构筑业绩安全垫
东阳光的业绩爆发,首先源于对国家战略导向的深刻洞察。在“双碳”目标与全球环保政策趋严的双重背景下,制冷剂行业正经历绿色替代、配额管控周期。尤其是《基加利修正案》的实施,明确了我国对氢氟碳化物(HFCs)从2024年冻结生产与消费基线、并于2029年起开始削减的履约路线,从而系统性重塑了行业供需结构,使第三代制冷剂(HFCs)成为当前市场主流。氟务在线跟踪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主流产品R32价格已从2024年初的1.7-1.8万元/吨飙升至6.1万元/吨。作为华南地区唯一拥有完整氯氟化工产业链的企业,东阳光手握约6万吨第三代制冷剂配额,稳居国内第一梯队,充分享受产品价格攀升带来的盈利弹性。与此同时,公司着眼长远,已积极投入第四代制冷剂技术的研发储备,致力于突破国际专利壁垒,为未来行业技术迭代和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做好前瞻布局。
在工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下,公司氯碱化工业务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效能跃升。在拥有广东省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东阳光通过参与破产重整蓝恒达,获得年产17万吨折百碱的生产指标,进一步完善了“盐矿-氯碱-制冷剂-氟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闭环。此外,得益于国家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以及与玖龙纸业、新宙邦、金发科技等龙头企业的稳定合作,该板块运营效益同比大幅提升。依托政策导向进行的产业链延伸与整合,降低供应链波动风险,形成了政策红利与产业协同的双重护城河。
算力革命前瞻布局:从基础设施到终端应用,全链协同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
如果说绿色转型是东阳光的“业绩基本盘”,那么对算力革命的前瞻性布局则打开了公司的增长天花板。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的通知》、《算力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征求意见稿),算力政策层层加码,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预计2025-2027年相关领域投资将达万亿规模。
在算力底座建设方面,公司的液冷技术布局与国家政策形成高度契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液冷等高效制冷技术应用,液冷在智算中心建设中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东阳光依托氟化工领域的技术积淀,实现氟化冷却液的自主供应,同时自主开发冷板、CDU等核心部件,性能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已与AI整机厂、光模块厂完成联合调试。同时,公司通过与中际旭创成立合资公司、参股芯寒智能、纵慧芯光等企业,完善“材料-部件-系统”的液冷全产业链布局,并入驻华南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借势“东数西算”战略扩大产业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三季度,东阳光战略领投并完成对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的收购,标志着公司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助力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迈出关键一步。秦淮数据凭借其广泛的算力中心布局,已占据重要市场地位,为东阳光集团推动智能化升级和产业协同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秦淮数据的数据中心将为东阳光的液冷技术提供规模化落地场景,而东阳光的绿电资源则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并强化其低碳属性。此外,公司电子元器件板块的积层箔电容器、超级电容等产品,还能为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关键材料支持,从而构建起“绿电—液冷—数据中心”协同联动的生态闭环。
算力应用端方面,大摩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从早期的技术展示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预计到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面对具身智能产业的爆发窗口,东阳光以“全栈自研为核心、垂直整合为路径”作为战略框架,牵头组建光谷东智,实现技术、场景与资本的高效聚合。
其首款人形机器人“光子”搭载定制化垂域大模型,已在政务服务、商业展陈等场景完成商业化验证,并获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7000万元订单,一期产线也已具备量产支撑能力。与此同时,东阳光依托秦淮数据的算力支撑,满足算力供给、场景应用、数据反馈的良性循环,为工业智能制造、康养陪护等领域提供模块化智能解决方案,打通具身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
技术创新体系及组织变革支撑:从单点突破到生态赋能的进化
东阳光的战略转型之所以能实现高效落地,核心在于构建了支撑多业务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实现了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生态赋能的进化。
例如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公司与日本东洋铝业联合研发的积层箔技术,采用增材制造工艺替代传统腐蚀工艺,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环保减排,适配新能源、AI等高端领域需求。该技术作为全球首创的新一代电极箔技术,其乌兰察布生产基地投产后,正围绕不同应用场景优化送样规格,为公司电容器业务提供了高端原材料支撑。超级电容器业务的突破性进展同样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东阳光不仅签署了兆瓦级储能系统供货订单,还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提供能量保障,在电网侧、AI数据中心等新领域的布局也在加速落地中。
这种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势在于各业务板块的技术成果能够相互赋能、形成协同。制冷剂业务的氟化工技术为液冷材料研发提供了基础,电子元器件的精密制造能力支撑了机器人、数据中心核心部件的生产,而数据中心的算力资源又为下游应用提供了算力支持。
此外,事业部制变革的深化实施,成为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抓手。根据公告,东阳光升级大客户部机制,通过精准调研客户需求、制定定制化销售策略,巩固战略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快速响应需求。同时,科学规划产能布局,公司在乌兰察布推进新建年产能2000万平方米积层化成箔项目,在浙江东阳建设超级电容器生产基地并设立储能科技公司,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能布局,确保公司在战略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的供给能力。
东阳光三季报的亮眼业绩,本质上是公司战略升维与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趋势同频共振的结果。从制冷剂业务的政策红利,到算力产业的全链布局,再到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持续向涵盖绿色新材料、算力基础设施、AI应用的高科技生态平台转型。同时,员工持股计划的落地,将核心团队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深度绑定,为战略转型提供了机制保障。“十五五”期间,中国将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随着秦淮数据的多维赋能、液冷技术规模化应用以及智能机器人业务拓展,东阳光将进一步完善生态闭环,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双重浪潮中持续受益,打造国际化新材料科技标杆。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