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讯仪器IPO进入问询阶段 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2025年08月29日 20:43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王宗耀

据上交所网站信息显示,近日,苏州联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讯仪器”)IPO进入问询阶段。公司IPO受理时间为今年的8月15日。

附图:联讯仪器IPO进展

联讯仪器IPO进入问询阶段 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来源:上交所网站

此次IPO,联讯仪器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核心业务领域经营规模和研发投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增强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破国外垄断

联讯仪器深耕光通信与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具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打破了国外厂商在高端测试仪器市场的长期垄断。

在通信测试仪器领域,公司是全球少数、国内极少数可量产400G、800G高速光模块核心测试设备的厂商,推出的65GHz采样示波器、120GBaud时钟恢复单元、1.6Tbps误码分析仪等产品,核心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Keysight、Anritsu等国外厂商的长期垄断。

在电性能测试仪器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精密源表最小电流分辨率达1fA,与国际最高水平差距持续缩小,且产品矩阵丰富,涵盖PXIe插卡式源表、低漏电开关矩阵、高压源表、脉冲源等,满足多场景高精度测试需求。

在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公司具备晶圆级老化系统、功率芯片KGD分选测试系统等核心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尤其在功率器件测试市场中,晶圆级老化系统市场份额居首,KGD分选测试系统在本土企业中排名第一。

三实控人持有公司54.79%股权

联讯仪器的实际控制人为胡海洋、黄建军、杨建三人,通过与联睿光通、博睿光通、博恒睿哲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的方式形成一致行动关系。上述三人分别直接持有联讯仪器20.55%、7.19%、5.83%的股份,并通过三家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7.46%、6.94%、6.83%的股份,合计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54.79%股份。

三位实际控制人在光学工程、通信技术等领域深耕多年,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与丰富的行业经验,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引领者。其中,胡海洋拥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安捷伦科技、上海乘讯信息等企业,2017年起主导联讯有限及后续公司的战略方向与治理体系建设。

另一实控人黄建军为北京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历任昂纳信息、捷迪讯光电、菲尼萨光电等企业技术管理职务,2018年起担任联讯有限总经理,统筹公司日常运营与业务拓展。

杨建为华中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曾在青岛朗讯、安捷伦科技从事技术与销售等方面工作,2017年起任联讯有限副总经理并参与核心管理,深度助力市场竞争力提升。

三人凭借长期共事的默契、专业的行业认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一致行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公司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及规范运作,是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 

经营业绩改善

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5年1-3月,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21439.06万元、27579.31万元、78862.99万元和20110.50万元,其中,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28.64%、185.95%,体现出公司业务扩张持续加速。

盈利方面,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达14049.4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1-3月净利润1932.87万元,延续盈利态势。扣非净利润同样呈现增长趋势,2024年度为13209.65万元,2025年1-3月为1751.45万元。

对于公司业绩变化情况,联讯仪器在招股书中表示,如未来受到行业周期、市场波动、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公司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上升、公司研发投入加大、已实施或新增股权激励导致的大额股份支付费用等影响,且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上述变化,公司将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存在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超过 50% 甚至亏损的风险。 

存在几大风险因素

对于风险方面,联讯仪器在招股书中要求投资者应特别认真地考虑以下风险因素。

1、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分别为8962.97万元、13559.08万元、25455.43万元和30529.9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81%、49.16%、32.28%和37.95%,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分别为717.27万元、1690.54万元、2355.94万元和2562.86万元。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可能进一步增加,较高的应收账款余额会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率、限制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如果公司采取的收款措施不力或客户经营状况发生不利变化,则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2、存货跌价的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的账面余额分别为7410.40万元、17718.61万元、34749.41万元和42129.78万元,其跌价准备分别为337.83万元、621.97万元、1307.11万元和1480.71万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存货规模或将相应上升。虽然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当备货”的生产模式,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出货至客户签收或验收需要经历一定周期,若未来市场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产品更新迭代或客户需求变化等原因导致公司原材料等出现积压、库存商品等出现滞销或贬值,公司存货将面临产生跌价损失的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3、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出口地包括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收入金额分别为2872.86万元、2467.48万元、11660.79万元和4039.66万元,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54%、9.17%、14.89%和20.23%。公司将“出海”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持续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客户。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变化,美国相继公布了多项对进口自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如果上述区域的贸易政策、监管政策未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受不可控的其他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致使上述区域市场需求出现大幅波动,将影响公司海外市场的开拓。

责任编辑:qd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059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